从2015年1月开始,复旦大学各个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计划分配,它们将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吃饭。学校层面将根据各个院系自己制定的规划,给院系配置经费、人力等资源。
经历两年多酝酿,1月13日,复旦大学正式公布了《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记者注意到,根据该意见,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发展规划、并已形成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财务资源、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实质性的倾斜。学校老师不再需要通过学校科技处等部门申报各类项目经费,而是可以从年初开始就能根据所在院系的规划,获得科研经费。
这一改革措施,动了一部分校级部门、处室的奶酪,把争取奶酪的机会下放给院系。未来理想的状态是,真正有本事的院系,能享用更多奶酪。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说,复旦未来将彻底换一种活法。
改革动了校级部门、处室的奶酪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是复旦最先推行的一项实质性改革。去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改革推进之初,复旦大学财务处处长苟燕楠被一些综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挨个儿骚扰了一遍。
他们说想不通,说你这么一改,我们处室三四十个人,就没事干了,也不要我们盖章了,也不要我们审批了,我们的人员怎么安排?苟燕楠告诉记者,财务管理的改革,看上去只是动了财权一条线,实际上,财权一动,连着事权、审批权一起动了。
新的做法是,财务处在年初负责接受各个院系的预算备案,而不是审批学院所申报的一个个项目。新的预算,将从原来的一个项目一个预算,变成全院系的全额预算。
校级财务将每年给院系直接拨付3笔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基本发展经费、重点突破经费。其中,基本运行经费包括了学院的行政办公、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等费用,基本发展经费则综合考虑学院体量、学院发展目标、学科水平、专业影响力等因素来核定。上述两项经费,一经校级财务拨付,即由学院根据预算自主统筹安排,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而在重点突破经费方面,对学科实力的倾斜会更多,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跨学科重大平台项目和一流重点学科加速发展。
一个关键的表述是,相关科研经费原则上不再转拨,直接下达给学院。正是这一表述,彻底改变了学校校级部门、处室以及院系教授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