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曾因“分歧太大”被搁置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考改革曾因“分歧太大”被搁置

发布时间: 2014-12-02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改革几乎成为大多数时间里的关键词。随着文革后教学活动的正常化开展,处于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高考成为国人知识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报考大学人数每年不过100多万,录取率只有10%左右;至2010年,高考人数规模已近千万,录取率接近70%。由于高考牵涉万千学子人生命运,因此在历年的改革探索中,确保选拔科学、公平公正都成为了最重要的主旨。

1985年,为了减少人为阅卷误差,高考引入国外技术尝试标准化命题,试行机器阅卷。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2004年,全国有15个省(区、市)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与此同时,有关减少考试科目、选送保送生、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权等改革也在推行中。

资料显示,最新出台的改革方案可追溯至2005年。当年夏天,前教育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痛陈应试教育之弊。随后,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组织素质教育大调研。一年后,调研项目组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

在报告基础上,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从当年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再次开展全国调研,并起草了改革方案,但由于分歧太大,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

直到2013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是年11月,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于教改内容中最受关注的高考,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表述道: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改革方向,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现象。至今年9月,与之相关的细则在最新方案中一一呈现。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