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张清华大学韩衍隽同学的成绩单: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韩学霸亮瞎许多网友的钛合金狗眼,有人直呼: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大。对学霸,学渣们羡慕嫉妒恨。学霸就意味成功吗?未必,学渣也有春天。
种下学霸,能否收获大师
谈学霸,诸位先看这份名单:傅以渐、吕宫、刘子壮、邹忠倚、麻勒吉、史大成、图尔宸、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严我斯、缪彤,没有一个名字你认得吧?他们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哦清朝状元。三年一科,天下第一,不是学霸是什么?而且还是超级大学霸。论学渣,大家再看这份名单:罗家伦、钱钟书、吴晗、臧克家、张充和,你也许纳闷:以上诸君都是人中龙凤,怎么会是学渣?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了15分,吴晗1931年考清华数学考了0分。就这种学渣在今天恐怕连二本院校也上不了,别说清华大学。
看完两份名单,想必你也知道我的意思。对,没错,一句话:学霸不足喜,学渣不可悲。乌鸦变凤凰在生物学上不可能,在社会学上却稀松平常。学渣各有不同,学霸却惊人的相似:一个超级大脑,一种学习技巧,一套考试秘笈。学习是一种能力,学霸无疑有过人之处;创新是另一种能力,学霸是否有优势?这才是真问题。学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就像鹦鹉可以模仿人说话却永远无法变成人一样。学霸有可能化知识优势为创新优势,成为创新型人才乃至大师,而更多的学霸只是考霸,卷面100分,创新60分,甚至0分,也就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还记得钱学森之问吗?眼高手低、创新不足,乃芸芸中国学子最痛的痛穴。
种瓜得豆,不能全怨瓜苗,土壤亦有责任。对于一个以培养求同型思维、考试型选手、听话型学生为己任的教育体系来说,任何标新立异都有可能被视作离经叛道,甚至是大逆不道予以剿杀。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就这样被爱的冰水一点点地浇灭,就像小象在绳子与鞭子教训下一天天被驯化,即使学霸,也不过是适应这种考评体系的聪明仔、乖乖女而已。小学中学不培育、不保护求异思维,到了大学才鼓励创新,才想将小象变回野象,岂不晚矣?
捕获艳羡目光,拿到名校敲门砖,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站在个人角度,学霸也就足够了。站在民族、国家高度,提升学霸创新转化率,制造更多大师,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