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眼见不一定为实_备考策略_高考总复习-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眼见不一定为实

发布时间: 2019-08-19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一张央视资讯报道的截图在网络流传,画面中,一位与会人员貌似倒拿着会议手册进行阅读,一时间引得讽刺挖苦声一片,称其“装模作样”。两天后,央视资讯发微博称,为方便阅读,一些国际会议的会议手册是中英文正反印刷装订的。也就是说,那位与会人员的阅读方式正是英文版的正确阅读方式。

  【题目解析】

  本题关注现实,提倡思辨。解读题目,不难发现事件发展过程:网络流传图片为央视资讯报道截图,真实情况是貌似倒拿的手册正是英文版的正确阅读方式,而人们的言论是“讽刺挖苦声一片”。这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主观臆断,有时是受舆论影响盲目发言。从中可得出何种结论?又可以引发怎样的思考呢?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三个关键词:舆论、真相、发言(发声)。由此延伸开去,思考这组关键词两两之间或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即为好文!

  本题范围已经预置,从审题的角度,我们关注考生作文中是否写到了这两点:

  1.是否紧紧围绕着“舆论”“真相”“发言”这三个关键词两两之间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

  2.作文有没有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

  【佳作赏析】:眼见不一定为实

  俗语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近日这则讽刺与会人员倒拿手册“装模作样”的乌龙即提醒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为实”作为口耳相传的人民智慧结晶,本意在于强调亲眼所见,不轻信于流言,这无可非议,但若将格言性思维上升为普遍真理,则存在诸多不妥。

  首先,目之可见的或许确实是事实,但也只能是部分事实。勒庞说:“可见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但这只是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有时目之所见、镜头之所摄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剩下的不可见的动机、成因等才是庞大冰山的主体。管窥蠡测,只见表象便妄加揣度,甚至下结论,讽刺挖苦,则就易如此次乌龙一般,令人哑然失笑了。

  再者,之所以不可以将眼见直接断定为“实”,还因为旁观者自有其主体性。我们会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直接代入,来推测当事人的处境。在此次事件中,正是书报大多为同向印刷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使人滑入了误解之中。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当对事物、文本的异己性视而不见,而只靠主体性感受來下论断时,则易堕入蒙昧主义的泥淖。

  况且,当观众、参与者由个体衍生为群体时,对“眼见为实”的片面相信也易造成诸如此次事件的群体性盲目狂欢。这就是《乌合之众》中解释的当群体成为事件的主体,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就会被削弱,而盲目性、狂热性就会因为对多数的相信与屈从而被激发出来,群体的共同情感与立场也会被放大,这次讽刺挖苦声一片,其实也是当个人身份被隐藏在网络之后肆意,个人极易跟随大众,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肆意宣泄。

  需要注意的是,这小小乌龙之外,利用人们的“眼见为实”心理的还大有人在,资讯媒体利用镜头传递给大众它所想传递的信息,一年前欧美领导人会晤时不同国家记者拍摄出的照片大相径庭的“罗生门”即可作为一个例证。我能保证告诉你的是事实,而不是全部事实,也成为了资讯界操纵舆论的共同说辞。

  这更加警示我们,在信息海洋灌入我们的世界,真假都难以分辨时,拥有一个理智的头脑,一个善于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的思维模式有多么重要。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中转站。“当雪崩时,每一朵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我们不能成为传播谣言、参与不分青红皂白讽刺挖苦的一片“雪花”。透过目之所见,直抵事实真相,秉持“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观念 ,是我们需要从此次事件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简评

  这是一篇针对性极强、极有见地的文章。作者独辟蹊径,并不泛泛谈真相、舆论,而是就“眼见是否为实”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行文过程中对原因的探究层层深入:“首先,目之可见的或许确实是事实,但也只能是部分事实”“再者,之所以不可以将眼见直接断定为‘实,还因为旁观者自有其主体性”“况且,当观众、参与者由个体衍生为群体时,对‘眼见为实的片面相信也造成诸如此次事件的群体性盲目狂欢”。

  深入的思维源于深入的阅读。勒庞、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乌合之众》等语言信手拈来又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个体的独特见解,这种应用式阅读表明了作者扎实的文字积累量与较高的思维能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