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首都基础教育校长论坛上,新学年开始的本市高中课改成为与会校长关注的焦点。有校长提出,推进课改要尽快推出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试与评价方案,否则很可能造成“换汤不换药”。
会上,多数校长认为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学科课程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层次性、丰富性、选择性,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能和载体。
但也有校长对新课改提出了不同看法。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张德庆认为,课改后素质教育在校园中仍很难真正践行,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缺少能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平台,没有调动并整合学校的全部办学资源。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校长丁大伟更是坦率地指出,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和课程改革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改革起着关键作用。不认识这一点,有可能导致新课改变成“换汤不换药”。他认为,课程改革走一步算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对现在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较成熟、稳定的学科内容改来改去没有什么必要,反而会导致教师用大量精力应付教学内容的改变。高中生的基础不同,水平差异也很大,增加过多的科目也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有教育专家在论坛上建议,新课改在考试的设置上可采取更为丰富的考试方式,在会考科目的设置中将重点向非高考科目倾斜,突出体育、艺术、技术的模块考试和会考。课程改革上,不应把教学内容的调整做为重点,而是要尽量设置一些可供选择的弹性科目。另一方面,教师专业也要发展,让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师资走专门化、专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