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
今天是阅卷报到,天气热得很,8:30走进阅卷点(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进了教学大楼,兜了一圈找到作文17组的开会地点,已是汗流浃背。因为第一次参加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心里稍微有点兴奋,加上此前兜的一圈,又感觉有一丝烦躁,想想不能用这种心态去评阅考生的作文,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报到时,领到了试卷和参考答案,另有11份作文样卷,样卷上并没有显示出专家的打分,为了验证自己的评分与专家们评分的切合度,我用自己平时批阅作文的平均速度给这11份作文各打了一个分数。
上午的培训会议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华南师大文学院柯汉琳教授讲话,他着重强调了阅卷的责任心,对往年阅卷过程中极个别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提出了批评,为此还引网上对高考阅卷的某些批评意见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接下来是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作文阅卷培训,她再次强调了阅卷的责任心,并借用作文试题中的话说:作文阅卷要保质保量,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这个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她指出,阅卷老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既是对考生十几年辛勤学习的负责,也体现了作为老师的职业道德。为了降低评分的误差,提高作文阅卷的质量,每位批阅作文的老师首先要通过正式阅卷前的试评和测试,为10篇作文打分,至少要有7篇作文与专家的误差不能超过规定的误差范围(6分之内)才算测试合格;此外,进入正式阅卷后,每位老师每天都要接受两至三次的随机抽测,超过三次不合格,需要进行再培训方可继续阅卷。听了这些话,不由得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上午培训的重头戏是陈教授对今年高考作文的精彩分析。她从对常识的理解与把握、对题干和提示语的理解与把握、对作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对评分标准的理解与补充以及对11份样卷的分析与打分等五个方面作了指导。
陈教授的分析和点评全面透彻,切中要点,逻辑严谨,对11篇样卷的打分客观合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她对11篇样卷的点评和打分过程中,场上不时传来老师们的惊呼声,我听出来这些老师们对一些文章的打分不是十分理解,尤其是对几篇打分较高的文章,可能还是觉得打高了吧。我心里庆幸,自己的打分与陈教授的打分比较接近,甚至认为第一、二篇文章还可以再高些。又想起广州市教研室唐吉民老师说过的话,有些老师一进阅卷场,他面前的语文试卷有效分已经变成135分甚至更低了。这样下去,我们语文的分数很难上130甚至120分也就不奇怪了。我也和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曾开玩笑地说,作文分数不是自己荷包里的钱,只要不是无原则,是不应该那么吝啬的。
下午培训结束,马上分组进入评卷现场进行试评。首先弹出的10篇文章就是陈教授点评的其中10篇,小组长解释说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评分标准,强化样卷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不过,老师们很快就按捺不住,开始进入测试环节了。我和同组增城中学的黄蔼北老师一边看文章一边讨论,谨慎地给每篇文章打分,首先跳出的测试卷是一篇题为《与常识同行》的文章,我们商量,文章内容符合题意,结构完整,字迹非常漂亮,于是不约而同地打了50分,接着又打完了剩下的几篇。结果一上传,我们俩都没有通过测试。仔细比对专家的打分,发现我们的打分相对偏高。比如上面说到的那篇《与常识同行》,我们打了50分,而专家们的打分是43分,相差7分。再认真分析一下,发现文章对常识的理解不是很准确,而且模式化作文痕迹明显,联想起样卷中按照议论文模式化训练出的作文得分,也只在45分上下,我们的打分确实是高了些。这也给我们的平时作文教学提了个醒,许多老师认为训练模式化作文好歹可以得上个42-45分,看似保险,实际上失去的是争高分的机会。
再认真地对照一下陈教授培训的内容及样卷打分,我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