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_高中生活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校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布时间: 2009-09-23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复苏和崛起,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以其鲜明的自发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1]等特点

【关键词】高校社团;发展瓶颈;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复苏和崛起,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以其鲜明的自发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1]等特点,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特有的形式,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有将近60%的大学生参与到大学社团中来,并把社团活动当成是第二课堂的首选,社团覆盖面广,影响力也是非常大。但社团发展至今,也突显出许多的问题,例如一些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都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变社团发展旧思维,引导社团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三转变、三突破入手,阐述了社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1高校社团的发展意义

1.1高校社团为学生发展兴趣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从这样的定义不难看出,社团准入是凭学生自发自愿的原则,完全由学生个人兴趣而定,这使学生社团明显区别于像学生会这样的学生组织,减少了学生功利性的因素和组织中的官民之分,这也是社团受到大多数学生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让兴趣得以释放和张扬,自我价值得以提升。

1.2高校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有力补充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它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底蕴。大学正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来彰显它更多的魅力,而高校社团无疑成了繁荣校园文化的有力补充。在文化形式上,社团文化更加倡导个性化的发扬,即鼓励个性各显神通,特别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社团将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2]。它的多样性弥补了原本的统一和单调,就像一份份可口的文化自助餐让学生们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从而让团学活动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高校社团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积极开拓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除了为广大的学生发挥特长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这里,文笔不佳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学类社团中得到锻炼,口语不自信的学生可以在各种语言类社团中得以提高,体育不擅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类体育竞技类社团中锻炼体魄这是个张扬魅力的舞台,同时也是个学习交流自我提高的重要场所。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步入社会的门槛,高校社团一定程度上成了踏入社会之前的人才储备基地。

2高校社团发展的瓶颈

事物越发展,越容易遇到瓶颈,高校社团也不例外。笔者认为这是高校社团20年来蓬勃发展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和规律,不能简单地以陷入困境来概括,更不能盲目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所谓改革,而应当认真分析产生瓶颈的原因,充分尊重社团发展的性质和规律,积极寻求对策和方法,使社团较快地走出瓶颈。

2.1瓶颈之一:资金链的单一高校社团的自发性和群众性决定了高校社团的民间性质,不像学生会这样的机构属于官方组织。学校团委每年的行政经费划拨给社团的,分派到每个社团身上可谓是杯水车薪,社团基本上就是靠收取会员费来运转,用会员的钱来办活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据调查,高校社团目前会员费的基本额度是15~30元,这个上下幅度也仅仅是存在影响力大的和影响力一般的社团之间,多数社团还是面临经费不足的局面。经费是收起来胆战心惊,用起来如履薄冰,这样的局面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束缚了社团干部的脚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链的单一使目前高校众多社团对大型活动望而生畏。

2.2瓶颈之二:指导老师的缺乏许多高校社团为提升本社团的知名度和活动层次,聘请了相关的指导老师,但是聘请的过程都可谓是三顾茅庐、苦口婆心,许多老师鉴于自身工作的繁忙,不愿意再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学校对于教师担任导师工作没有一定的倡导机制,对于教师承担的这部分工作量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认可,因此许多老师是心不甘,情不愿,即使在学生的邀请下答应,也往往是缺乏工作热情,较少能倾力为学生进行指导,导师在社团发展上很少发挥出强有力的作用,有些社团还因指导老师指导力度不够频繁更换导师,甚至一些社团聘不到好的导师,这对社团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2.3瓶颈之三:内部机制的不完善从内部机制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长效的机制。我国社团发展起步比较晚,社团章程、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多是模仿学生会进行,规章制度存在大而空的问题,较难与社团实际相挂钩,社团发展更多地受社团负责人的个人理念和思想所左右,一个好的社长能给社团带来生机和活力,甚至能出现百团大战的局面,而同样,一个差的社长又可以让这个社团偃旗息鼓,一蹶不振。社团发展的人治现象源于社团机制的不完善,注重对社团干部素质的培训而不重视社团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是目前众多高校社团一阵风起云涌而又突然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面对高校社团出现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三转变、三突破入手,积极寻求高校社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深化和完善,更好地指引社团向前发展。

3.1三转变

3.1.1从等待向自立转变。对于社团而言,等待着学校的支持不是根本之计,最重要的是要靠自身谋求发展。社团的自发性、群众性为社团自力更生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社团不应把这视为困境,而应当成是机遇和挑战,学校没有义务为缺乏生命力的社团活动买单,只有重视自身发展,才能得到更多方的支持和帮助。社团的自立首先是经济上的自立,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社团人把社团当成是自己的家,共同为这个家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

3.1.2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对于学校而言,给社团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在宏观上给以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高校社团目前更多地是由学校的社团联合会来进行管理。但是这个组织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是以行政的编制设置,通常像学生会一样设立宣传部、外联部、办公室等等机构,在行政上对社团进行权威性的管理。干部高高在上,无法真实了解社团发展的情况,更不可能有效帮助社团的发展。因此从行政式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服务才是关键所在。在服务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提供不同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社团大多数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研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这些不同类型的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因而在服务方向上要加以区分,比如对于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大力扶持,对于学术科研型社团是积极鼓励,对于兴趣爱好型社团是正确引导,对于社会公益型社团则是积极倡导。在服务形式上,首先要将管理机构进行整合、重组,设置与社团对口的服务部门,比如针对学术科研型社团可以成立学术科研部,针对兴趣爱好型社团可以成立文化娱乐部等等,不同的部门为社团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3]。

3.1.3从短期向长期转变。每个社团发展都应有自己的理念和精神文化,这是一面旗帜,指引着社团长期的发展。社团历届干部和会员要重视社团的文化积淀和内涵,重视经验的积累,重视制度的长期建设,而不是只考虑到在任时的风光无限。社团联合会在对各个社团考评时不应只看搞了什么大活动,而应更多地看内部的制度建设、资料的完备、明晰的社团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社团可持续地发展。

3.2三突破

3.2.1升上去寻求社团提升的路子。社团的生命力在于社团文化,而社团文化却需要不断地积淀和提升,这对于每个社团来讲都应如此。社团在发展中要秉承传统优秀的社团文化,抛弃一些媚俗的、一味地迎合会员口味的文化,要以提升会员的文化素养、打造高品位文化、精品文化为目标,在活动创新性、持续性、有效性等方面下工夫,使社团真正成为会员的精神家园。

3.2.2活起来寻求社团灵活的机制。学校社团的管理应遵循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本着为社团发展服务的理念,积极变通原有的机制,比如,在对社团会员进行评价的机制上,可以结合学校的素质拓展工程,把会员参与社团的活动纳入到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中,使学生参与社团得到一种有效鼓励;在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鼓励广大有特长的教师为社团发展出力,在考核和评估教师工作时,能把社团工作纳入其中,对于部分优秀的指导老师予以奖励和长期的聘任。

3.2.3走出去寻求社团广阔的空间。社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能孤芳自赏,而应积极寻求拓展的渠道,吸引外界的目光。一方面让会员走出去,加强高校间社团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为会员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选送到外面参与更多的比赛,使部分有才能的会员成为今后会员的精神领袖,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同时提高社团的声誉,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以此赢得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有力支持和赞助,解决资金链单一的问题,从而为社团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高校社团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有很多的条件可待挖掘,只要我们能充分重视、转换思维、锐意进取,让高校社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奋进,定能使社团激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奎,梁兆光.浅议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220-221.

[2]张末霞,张秀华.发挥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22-25.

[3]王永胜.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模式新探[J].民族论坛,2007,(7):46-47.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