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门专业变化 有趣折射时代变迁_专业解读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考热门专业变化 有趣折射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 2015-08-19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在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考生在填志愿选专业时也在发生有趣的变化。一些专业在某个时间段抢手、热门,随后又逐渐变冷;而一些昔日无人问津的专业,却成了今天的“香饽饽”。

“财经学校最后一批进去拿档案”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大学专业冷热变迁,与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有关。“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人才需求在跳跃式变化。”

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而言,最热门的专业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专业。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郑林1982年参加高考,被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当时文史哲是大热门,光我们班就有几个省的文科状元。”郑林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朱苏力在其博客中也写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学生,总体而言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科考生。”

证监会主席肖钢曾透露,1978年参加高考他的高考志愿是中文,原因是“那个时候中文比较吃香而且自己也喜欢”。但当时哲学、历史、文学专业优先录取,而“财经学校是最后一批进去拿档案的”,自己因数学拖后腿被调到金融专业时,“都搞不清什么叫金融。”

“不上北大上外经贸”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正在进行“四化建设”,但经济人才极缺。那时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去向非常好,大都去了银行、审计等待遇优厚的部门。

有个“倒挂”现象可以说明财经专业当时到底有多火。很多财经类的专科学校都高出本科分数段招生,不少考生冲着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宁可放弃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也要选择财经专科。

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等名字和“国际”沾边的专业又取代了财经专业,成了最热门的专业。这与当时我国实行一系列的外贸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和启动入世谈判的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

说起当年对外经贸专业的热度,有教育专家用“不上北大上外经贸”来形容,“高考成绩全省前几名的学生不上北大上外经贸不足为奇”。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这些和“国际”沾边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屡创新高,分配去向也让人“眼红”。

法律和计算机,从专业热门到就业冷门

随着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律专业又成了文科专业的大热门。社会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专业的热度,很多高校开设了法律专业,并且法律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比最低投档线要高很多。

几乎所有的文科大学都开设了法律专业,法律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飙升,这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而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类似的还有计算机专业。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在国内兴起,计算机专业广受追捧,高峰时期,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随着it行业从业人员的饱和,高考时的“热门”却成了就业时的“冷门”。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显示:法学专业已连续6年被列为“红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曾连续4年被挂红牌,计算机专业也在2009年至2011年连续被列为“红牌专业”。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比较低的高失业风险专业”。

热门专业有时是“陷阱”

麦可思发布的另一项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调查也显示,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的首要原因是“该专业找工作容易”,其次考虑因素才是“兴趣爱好”“该专业收入”“根据职业选择规划”“学术名声”和“学习难易程度”。

在世纪之交,以都市报和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传媒业蓬勃发展,资讯行业人才需求巨大且待遇优厚,资讯专业红极一时。一位在杭州某媒体供职的资深媒体人士介绍,2005年之前,阿里巴巴经常在媒体挖人都挖不到,“很多记者都不愿意去,因为当时媒体的收入比在公司要好”。但时过境迁,这一两年很多媒体人却主动投简历给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求职,资讯专业的报考热度也在随之消退。

鄂南高中是湖北省知名的省重点中学,在该校教务处工作了16年的李凯长期关注考生填志愿选专业过程,是当地考生、家长心目中的“专家”。李凯说:“十几年来,我看到太多家长意志始终占据学生上风。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功利地选择所谓好就业、薪资高的热门专业,有些直接给孩子填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相关专业,希望以后能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孩子找到工作。他们很少思考孩子是否合适从事这个专业。”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