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状元”争夺战暴露高校畸形发展观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招“状元”争夺战暴露高校畸形发展观

发布时间: 2016-04-08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日前,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上演的掐尖大战引发舆论哗然。事实上,高校各使奇招抢夺优质生源在各地都很普遍,且由来已久。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省级、市级状元甚至在高考放榜前一日起就不断接到各名校电话,一些省里高分段考生也会在招生咨询会上被不少高校盯上,被施以各种游说和许诺。

7月1日,广东高考填报志愿截止,争夺状元的纷争似乎画上了句号。但在这些掐尖招生的背后,不少专家认为,除了分数至上外,大学办学严重行政化、功利化也是另一重要因素,反映了一些高校办学发展观念走样变形。

招生演变为状元争夺战

随着上周各地高考分数相继出炉,一场高考状元争夺战也拉开序幕。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名校相关招生组之间的争夺战格外惹眼。

争夺战高潮发生在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随后,北大四川招生组与清华四川招生组拉开微博口水战,互指对方用不正当方式抢生源。一个说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10名选北大的考生挨个打电话,称对方欺骗考生;一方则回应称对方拿钱诱惑考生。

尽管双方相关微博在当日中午均被删除两校校方随即公开表示对于个别招生人员的不当行为应予以严厉禁止。但无论如何,这次偶然的微博口水战让高校掐尖招生的种种问题昭然于世。

近年来,几乎每年高考结束后,名校争抢生源的消息都有传出,招生工作演变为状元争夺战,奇葩手段不断升级。

放榜日当天10时就接到了某著名学府招办老师的电话约谈。佛山理科考生刘俊言告诉记者。学校文科高分考生同样也在跟清华、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见面。据刘俊言回忆,与他约谈的两所著名学府的招生办老师在约谈期间,均有对对方出言不逊,让他哭笑不得。

据了解,在放榜之前,广东省全省文理科排名前10名的高分学生便已经陆续收到了报喜电话,电话那头往往是著名学府招生办的负责人。在高校对招生组任务考核和奖励的双重驱动之下,名校在各地的招生工作奇葩手段不断升级。

曾担任过某著名大学在东北招生工作的一名老师说,要评上优秀招生组,有两项指标,一是状元数;二是尽可能拉高学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因为考生都是依据近年来高校的分数线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这直接决定了一个高校的整体生源。

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招生组就会出动金钱诱惑,以及拿专业当筹码。某在京985大学招生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招生组的老师原本权限一般状元是5万元,省考分前10名是2万元。但这几年,价码提高了,有的甚至把教育基金会的钱拿来当奖金。该工作人员说,任意选专业则是司空见惯的承诺。

该工作人员说,状元争夺的坏影响还延伸到家庭,有的家长坐地起价,看哪个学校出的价码高就选哪个学校。

南方日报记者追溯统计发现,状元争夺从桌底走向桌面且愈演愈烈之风源于2010年。是年高考后北大曾透露,全国各省市文理科状元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录;清华表示当年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报考清华。

短短五年,记者粗略统计,全国高校间已有近30例状元争夺战被媒体披露。

高招掐尖的背后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8年来,北大和清华共包揽全国8成省级高考状元。前几年曾抢走多名省级状元的香港高校,近两年退出省级高考状元争夺,转战二线争夺地市级状元。

但随着近年来多数省份实行考后出分(或估分)填报志愿,则慢慢改变了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考生和高校的关系,由选拔学生变成按分数争抢高分学生,高分考生成为各高校竞相争取的对象。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状元,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地方教育部门、相关学校将被严肃处理。然而,人们对高考状元的关注依然高企。

2007年,重庆曾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又先后发布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依然并不乐观。

2015年2月15日,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6个不得禁令,其中包括: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然而,无论如何禁止,高校招生组仍然能掘地三尺地找到高分学生并展开争夺。

大家明知状元并不意味着就是需要的人才,但学校却把招到多少状元、录取分数线作为重要的招生政绩、并为此政绩、面子不惜采用各种手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抢状元的根源除上述原因之外,大学办学严重行政化、功利化是另一重要因素。

广东省政府督学钟院生说,高校对状元的争夺,实际上是新的科举主义、锦标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当前浮躁和唯分数论的社会心理下,高校也不自觉地被裹挟进来。

如何避免低水平较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位教授直言状元争夺战非常可笑:高校抢生源是正常的,因为学校希望培养符合自己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如果按照既定规则来抢,值得肯定,也是理性的。但是现在已经变态,不是出于教育的目的,而是中国一流高校在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抢状元,争做江湖老大,已经背离了选好生源的初衷。他说,大学还是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靠无下限的低水平争夺。

但也有不少高校招生工作组鸣冤。在北大招生组工作人员孙世鳌看来,招生乱象成因不在高校,相反高校也是受害者。长期以来,社会对高校招生质量的评价是见分不见人。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下,高校尽管万般不愿,也被裹挟到这场生源争夺战之中。孙世鳌说。

连续多年参加厦门大学高考招生工作的一名老师也指出,高校在各地的招生已经被社会的单一期望值所挟持,当年的招生情况直接影响来年的招生计划和预期,所以迫使各校出动游说高分考生。但他理想中的招生是学校以各自特色吸引学生,招生老师只需要坐在桌前等着学生来咨询,给出专业回答后,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回去填志愿,尊重他们的意愿。

其实,高校早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舞台,越来越多优秀学生在挑选学校时,拥有国际视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有16个省级高考状元选择到香港上学,但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激烈。香港的大学多采取奖学金的方式吸引学生,全额奖学金覆盖了学费和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然而,争取好学生的意向不能简单靠用钱砸。真正的拼抢,靠的还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国际化、学生未来发展等。

一些专家呼吁,要消除状元情结,需要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体系。在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和选拔的空间之余,有关部门对高校政绩、办学考量的评价标准应该更趋多元化和多样性。

钟院生说,可对高校毕业生10年或20年后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跟踪,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同时鼓励高校错位发展。只有更科学、更多元的评价,才能让我们的名校远离低水平的较量,并向世界一流大学靠近。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