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是船长,而是导游
作为开学第一课,新生研讨课承载了很多同学的期待和惊喜。
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基地班的新生导师黄子平教授,由自己求学的经历为引子,让学生们放松心态,畅所欲言。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到理性认识当今社会热点,学生们的思路逐渐超越了专业的局限。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郭天骄说:课程中的讨论让我们看到文学大家是怎样成长,怎样看待社会现实的,这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认识,也让我们坚定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通过精实课程、实施全员导师等制度建设,人大不断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改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学校对学生的学分要求降到最低129分,最高160分左右。但是减少总学分要求,并不意味着减轻学生负担,而是用精实课程让同学们把学习变成更需要投入精力的事。
每年一度的教学标兵评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今年的获奖者,哲学院副教授周濂认为,老师从来不是船长,而是导游,告诉你哪些道路宽广,哪些风景曼妙,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船长。他鼓励学生不以学分论英雄,认认真真对待每堂课,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资讯学院2013级广电专业文盈盈同学有个梦想,将来能用镜头领略世界各国的文明与变迁,今年的国际小学期,她选了《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和亚洲》,吸引她的是授课教师,来自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Kenton Clymer教授,不出校门就能在课堂遇到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者很难得。
在人民大学,所有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都要达到学校制定的英语口语标准;在大二下学期,学校要求所有专业至少开设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的能力;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国际小学期,所有学生都要注册课程学习,直接感受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教师的全英文课程教学。
人大学生脑袋里至少要装20本经典著作
人大本科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要有厚度,多读书,希望人大的学生在本科毕业离开的时候,脑袋里面装着至少20部经典著作,有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看来,大学最美的画面就是众多朝气蓬勃的学子安静读书的场景。
从2013级新生开始,人大将读史读经典等课外环节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致力于让阅读常态化,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而是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在历史学院教师姜萌看来,读历史不仅为了鉴往知来,更是为了明白人何以为人及其如何更好地为人,读史读经典就是在探索从培养有能力的人到培养合格的人的培养模式。
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到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到蒙森的《罗马史》,阅读经典著作在人大校园蔚然成风。学校定期举行各种读书文化节和系列讲座,聘请学术泰斗担任特邀顾问,各类读书沙龙蓬勃开展,资讯学院的海龙果读书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兰台读书会,法学院的一书一读沙龙,学校现有90多个形式不同、内容多元的品牌读书活动。
从今年3月开始,人大还把书法研习课程正式列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从未受过书法训练的2014级财政金融学院的邓诗棋,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甚至连握笔姿势都练习了很久,几个月下来,她已经可以写出漂亮的篆书版厚德载物。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邓诗棋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