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媒体对北大清华互斥对方以不正当手段抢生源的事普遍反感并一致批评的时候,应该反问的一个问题是:与各校乖乖地接受招生办所分派的学生相比,抢生源是不是一种进步?回答显然是肯定的。
只是这种进步遇到了一个新的困惑,也就是各校依据什么标准去抢生源。现在这个标准依然在招生办或者说是政府的手中,也就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各校专业团队所确立的自己的招生的专业标准,所以这种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混战。
依据单一的分数标准去抢生源,互掐的实际上不会仅有两所高校,所有高校都在互掐,只是不同高校的段位不同而已。从原理上说,唯有每所高校真正找到自己在培养学生上的准确定位,建立自己对学生的专业评价标准,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学校与多样化的生源之间的相互选择,依据多元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所有的高校和所有的考生不要都挤在同一条线上,才有可能避免在整体环节上互掐的局面。
也就是说,整体上解决招生互掐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专业化,给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整个高考招生制度设计成容量足以与每年千万计的考生相匹配的立交桥,而非像现在这样狭窄的电梯,学校和师生都要为点滴的高低挣个面红耳赤,最终大家都显得很低,谁的手段低下谁就能占巧。
正因为此,不要简单反对抢生源。只是作为中国学生心中的神圣殿堂,北大和清华就不应该和国内的高校抢生源,而应该向哈佛、耶鲁抢生源。当然,不能依据高考的分数如此粗鲁行事,而是要靠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引来更多的优秀生源。从世界各国的大学看,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常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如果像有些高校招进较好的生源却没有培养好,那么在私底下使用多少手段都只能坏了自己的名声,抓住几名高考头名也只会是在自己身上多压块石头,未来多欠些名分的账。
为今之计,政府、高校乃至考生都有责任让刚上路脚步还有点踉跄的抢生源稳步前进。政府真正简政放权,放出更大的空间,改革简单且不专业的高考招生制度,不要把高校和考生逼到只看高考分数的狭窄地带;高校要建立专业招生团队,依据自己的专业测评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要放任不懂行的招生人员四处出击;学生也要理性判断,不要把自己的终身成长发展机会简单出售给短期利益,切实行使自己的自主选择权。
摒弃短期功利,下功夫抓好教学质量;克服底气不足的不自信,以专业的手段获得自己的专业地位,用自己的质量和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诚意招揽优秀学生,这才是抢生源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