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大学生也应学一点“消费学”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教育时评:大学生也应学一点“消费学”

发布时间: 2016-04-18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手机要用iPhone6、相机要买单反、电脑需要超薄如今很多大学生觉得不具备这样的行头很没面子。于是,各类打着只要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办理分期贷款的P2P网贷平台,在大学生中颇为吃香。(《武汉晚报》8月26日)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高消费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一些大学生甚至存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值得关注的是,超前消费和高额利息会给多数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央行为防止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债务,曾在2009年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然而,曾经让大学生沦为卡奴的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P2P网贷平台瞄准了大学生一族,分期乐、趣分期、优分期、金豆分期、学贷网、嗨钱网等平台大行其道,以其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低门槛消费信贷的方式鼓励学生高消费,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低门槛并非真低,这些平台往往以电话或者一对一实地审核等方式确认学生身份及还款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按期还款,便会债务转嫁,由学生家长来埋单。

  值得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助长了大学校园高消费?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往往缺乏现代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技能,遑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而学校的理财教育也往往付之阙如,很难主动应对攀比、奢侈消费的挑战,难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至于学生个人,不懂得量入为出,更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念。曾有人说:大学生之所以出现钱不够花的现象,其实不是钱不够花,而是不会花钱。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能力的培养缺失,错误地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啃老族的层出不穷,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无奈,更需要深刻反思。

  消费不是炫富场,从消费伦理角度考察,高消费行为既是非理性的,也有悖于消费伦理规范。实践也一再证明,追求消费符号象征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满足某些虚荣。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固然是好东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用,但君子爱物,取之有道,大学生消费要量力而行。为了高消费而不惜靠高利贷,更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何况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固定经济收入,其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基本上是纯消费者。即便是兼职打工或勤工助学,也不过是供学生自己打打牙祭,并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个人消费。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由是观之,自觉远离非理性消费绝非学生个人之事,而是需要家长、学校、学生等利益攸关方协同发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理财行为和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做到开源节流,合理控制消费。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财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增值。至于学生个人,更应把握好人生航向,保持基本的经济理性或消费理性,尽量远离奢侈品,自觉抵制浮华奢靡之风。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