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那些国字号大学之传奇与无奈_高校面对面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盘点中国那些国字号大学之传奇与无奈

发布时间: 2012-03-13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有些国字号大学的演变透着非凡的传奇,但是又经历了万般的无奈。

国立贵州大学。这是个很有故事的大学。贵州大学始建于1902年,是按清廷谕旨在贵山书院(建于1733年)基础上创建的贵州大学堂,为贵州巡抚署官办学堂。1905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学成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贵州大学堂任教,成为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1928年,在贵州大学堂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大学,直属贵州省政府。正当贵州大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黔省政局发生剧变,1929年5月,主持黔政的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死,省城秩序顿时大乱,校长去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于1931年1月不得不停办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战区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入贵州,人口激增,经济繁荣。特别是沦陷区的各类人才大量进入贵州,为贵州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状态,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立贵州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学校,即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大夏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乡政学院、私立湘雅医学院、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中正医学院、私立之江大学,还有12所军事院校也相继迁入贵州。一时间使得贵州省内群英荟萃,人才鼎盛,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达数百人。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

在国立贵州大学的历史中我们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大夏大学。大夏大学是1924年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创办之初,因无固定校址,以租房作教室。1929年春,学生已超过千人,租房不能容纳,王伯群校长自出白银6、7万两,贷款三十多万元,1930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大夏大学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设施完备著称。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所设在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另一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后来第二联合大学恢复校名为大夏大学,并在花溪买下2000多亩田地作为校址。在筹办国立贵州大学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本打算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但这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结果大夏大学离开贵阳花溪,远走赤水,没有成为贵州大学的一部分。这也是国立贵州大学在国字号的高校中,名气比不上国立中山大学的缘故。

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将在上海接收的敌伪图书分发到各所高校,贵大获得四万多册,不知是不是当时教育部对贵大未能并入大夏的一种补偿。

1952年,川北大学(农艺系)并入贵州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只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农学院。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听取了不少省、区院系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后,还是由他当即做出指示:每一个省,都应该有一所综合大学嘛,已调整掉的可以恢复嘛。根据他的指示,贵州省委和其他省份一样要求恢复重建省内综合类大学,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但是凡事总是拆掉容易重建难,之前的调整幅度太大,贵州大学的工科特色再难恢复。如今贵州大学是省内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和广西大学一样,农学相关的专业既是优势,也符合当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在省内仍然是一家独大的。

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一带在清代曾经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北京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清王朝最后两次的科举考试就放在这里举行。而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也就最终在这里落下了帷幕。

1912年,在袁世凯的协助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原址成立,它与当时国内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学子海外求学之先河。从1912年到1922年,自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到改为中州大学的10多年间,从该校毕业赴欧美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有二百多人。

1923年,河南督军冯玉祥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拨出专款在预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州大学,设文、理两科。1927年6月中州大学合并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和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之后改称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同年7月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1930年8月又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30年至1937年,是河南大学迅速发展时期,一批新的建筑在河大兴建,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屋架是从德国进口,斋楼、六号楼、七号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科学美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1942年3月,国民政府将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至此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中国国民党在大陆败逃时,河南大学是原计划被迁往台湾的十所高校之一,当时已将河南大学全体师生从开封迁到了苏州吴县,时任校长姚从吾在教育部的协助下,使河南大学得到吴县各界人士的帮助,河大师生的生活得以维持,教学逐渐步入正轨。1949年1月,苏州局势紧张,校长姚从吾向教育部请辞离开苏州前往台湾,全校面临着群龙无首、钱尽粮绝、前途未卜的局面。河大师生随后推选教务长郝象吾、前医学院院长张静吾和秘书长马非百三人负责全校事务,但不久便因不能满足学生自治会提出的改善教职工生活的要求而集体辞职。虽然辞职,但三人还是倾全力为筹款、筹粮、复课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广州安顿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动员三人小组将河大从苏州迁到广州,但三人拒绝了教育部的邀请。期间,苏州当地报纸《苏州明报》时刻关注着河大的命运,将河大的危机公诸于众,希求社会各界予以帮助。3月,教育部将2月份和3月份两个月的经费按75倍的标准汇拨至河大,解决了燃眉之急。4月29日,河南大学被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接管。6月,河大校务维持委员会接到河南临时人民政府的电报,电报中承诺:各照其位,继续安定学习,后派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到苏州迎接河大返回开封。7月,河大六院十六个系的1200多名师生员工和2000多名家眷再次回到了中原。1949年8月当时的某些校领导却以一切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着眼,给北归开封的国立河南大学冠以跟随中国国民党南逃苏州的罪名,国立河南大学停办。

1950年3月由原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人于1949年6月组建的河南人民革命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必然遭到拆分。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阳分院独立设置为信阳师范学院(正拟升格为中南师范大学)。1953年8月6日,理科迁新乡设置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今河南师范大学),水利、财经、化工、植物病虫害、畜牧兽医、教育学、生物等院系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工业大学(现已并入郑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一院。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1979年,学校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由师范院校逐渐转变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

2003年,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有人说,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中国高校之列,是由于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不过,不少人综合河大的历史,普遍认为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五强,其中医学院明确曾是全国五强之一。但是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既使在河南,河大现在也只能在211工程大学的郑州大学之后,列第二名。

顺带多说点,现在河南郑州还有所中州大学,但是这和河大就没什么关系了,是所高职专,多年来立志冲本,一直还未如愿。

再就是,曾经名列国内医学院五强之一的医学院现在并入到了郑州大学,所以郑大的医学院专业优势还是相当强的,郑大的化学专业也很优秀,可是这些和河大也没什么关系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