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一些成名已久,大家也十分向往的大学吧。之前北大等已经有过表述,不再重复了;有些现不在大陆的如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也不做介绍了;还有些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名实全无的大学如国立西南联大也不在此列了。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的学术地位,专业水平等自不必多说了,就大致说说清华的历史吧。清华大学如今声名满天,但是成长的过程还是故事颇多。当年的庚子赔款始终是中国人心口的疼,但是这事也要全面的看待,不认真读历史,不全面看事实,人是不会有长进的。话说1904至1905年,时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认为赔款过多,希望减免。大清驻美公使梁诚从中斡旋,促成减免。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返还赔款基数定为一千余万美元,逐年退还。但是要求把这笔退还的赔款要用于人才培养和赴美留学。于是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而外务部把地点就选定在清华园,这中间还历经了工人罢工等突发事情,至到1911年经过一番修缮、建造,占地450亩的校园终于竣工了,肄业馆也就自然而然的改称为清华学堂。然而,好事多磨。辛亥革命炮响武昌之时,清政府挪用退还赔款弥补军费,学堂经费断了顿,原定正式开学仪式只好取消。学生们或是因为向往革命;或是由于学校粮草已绝,留校了无他益,确属无奈,纷纷撤离学校,11月9日干脆正式停课。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1912年5月1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清华此时已有充裕经费,又扩得风景秀丽的园林做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1913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于是学校就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校训,延续至今。抗战时期清华曾和北大、南开先后迀到了昆明,并共同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期间故事也很多,只说一例吧:由于搬迁的过于仓促,沿途又屡遭日机轰炸,学校不仅仪器设备差,图书亦十分缺乏,学生阅读的指定参考书或者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几本,学生要上图书馆排长队挤借,形成抢风,馆门多次被挤破。因抢借参考书或过期不还而被记过的学生,占联大受校纪处分的学生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在教育史上也算是奇观了吧!不过也真实反映出国难中的学子对学习的那种如饥似渴的热爱之情。对于今天的清华不用做任何评述了,我们只是记住当年梅贻琦校长的一句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一切尽在不言中。
国立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南洋公学,基本的情况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博文《此交大非彼交大》,抗战八年时期,交通大学沪校因租界沦陷,而迁往重庆,当时称做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抗战胜利后,又由重庆迁返上海。1937年与全国各大学一同改隶教育部,称国立交通大学,并成立理、工、管理学院。交通之意取自于《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正是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现在,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五所交通大学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关于交大就说到这里吧。
国立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由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Dr。ErichPaulun)于1907年创办,他是于1891年来到上海,他本来是因为看到当地医疗条件较差,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所以就开了个诊所。由于社会需求太大,诊所后来就扩成了医院。医院后来人手也不够了,那就打算直接建个医学院。当时定名为德文医学堂,第二年,学堂之前加上了同济二字。同济既有同舟共济的意思,也有上海人说洋痉帮英语发不好德意志这个音的意思,1923年北洋政府正式批准同济升格为大学。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国立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我国之初的大学建立或者还摆脱不了科举制度的影子,或者学校专业较为单一。所以这一方面同济一开头,起点就较高。上世纪三十年代,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德国教育为标准的中国大学。当时,同济大学有数量众多的德国派来的教授,在当时国民政府中,机械和军工系统的官僚和专家,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几乎占了一半以上。抗战时期,同济也不得不迁往内地,但是在战争期间,同济大学得以了继续发展,反而达到的最鼎盛时期。抗战结束后,同济重返上海,更是如虎添翼,那时的国立同济大学属于强盛时期,系科齐全,师职出色,学风扎实,是当时国内外闻名的大学。从1949年开始,同济大学就经历多次院系调整,由一所学科齐全,各系均强的综合大学变成一所以土木和建设类专长的学校。近年来,从全国来看是一所985工程大学,本身的土木与建筑专业依然全国领先,还是做为卓越同盟的领头高校,因此此联盟也被称做同盟会,这也反映出同济仍然是很优秀的大学。
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的前身有两所:一所很有意思,前身是陕西大学堂,后来又变成是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另一所前身是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校皆奉为其起源。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西北大学最初也曾定名为关中大学是为了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学校舍的永久基础。它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最早由中国人自行创办的大学之一。1915年春,陕西卷入军阀派系斗争,西北大学被新的陕西政府当局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后又改为陕西省立高级中学。192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在西安创建国立西北大学。由于这是对前西北大学停办后的重建,因此陕西省政府将原陕西法政专门学校(由前西北大学改成)、水利工程专门学校、渭北水利局附设水利道路工程学校及甲种商业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大学。其实,西北大学的创设是深受日本高等教育影响的,并曾于1913年10月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深造。学校办有学术期刊《学丛》,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抗战时期,西北大学和内地很多优秀的大学有过一段合并时期,之后诸多大学回迁内地的同时也给西北大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解放后的院系调整,西北大学有得有失,总体应该还是得大于失吧。今天的西北大学是211工程大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都是其优势专业。
国立中正大学。这所大学名字不要误读,它成立于1940年6月,是由江西省政府创建于临时省会泰和县,首任校长为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校名取义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抗战胜利后,国立中正大学迁至南昌。从这段历史来看,应该和蒋中正先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名字高度重合。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一是要听人家自己的解释,不得硬要望文生义给人扣帽子;二是此高校第一任校长是没有什么政治企图的植物分类学家,所以,不必太在意其他的因素了。到了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改名国立南昌大学,并先后并入江西工专、农专、体专、水(利)专,1950年10月直接称为南昌大学。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也被解体了,理工学院全部转出,学校也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院的生物系在1958年又并入到了新成立的江西大学。而到了1993年江西大学并入了江西工业大学之后,却把名字由省名改回市名,又叫回到南昌大学。而现在还保留在在当年中正大学原址上的高校之后名字没有什么改变,叫江西师范大学。因此这两所大学现在都声称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年的中正大学。还有一点要说明,1989年1月在海峡对面的台湾岛新成立了一所中正大学,不过成立之初就明确表示确实有纪念蒋中正先生的意思,因此与原国立中正大学名称相同纯属巧合,并非原国立中正大学在台湾复校。这事闹得,让人摸不着大小头。算了,我们就说眼前吧,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内唯一的211工程大学,毫无争议是江西高校第一,其食品类和材料类专业也是在国内名列前茅的。江西师大在文革时期,曾闹过一段井冈山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一时动静挺大的,最后还是又搬回到南昌旧址上了。现在和国内许多高校一样又建了新校区,是省内的重点高校,目标是要向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毕竟江西师大现在只是省内的重点高校,我能给大家介绍的也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