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的背后:围堵不是长久之计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的背后:围堵不是长久之计

发布时间: 2015-01-23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近日,一次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教育部门开展的突击高考检查,让590名空挂学籍的外省考生高考移民梦落空。

为了躲开原籍的激烈竞争,在高考洼地搏个好前程,这些考生的家长选择了当前高考移民最典型的做法:把孩子户口迁到内蒙古某旗县,然后到其他旗县办理假学籍或空挂学籍,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让孩子回来应卯考试,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可一番周折后,他们却可能面临最严厉的惩罚既因学籍空挂被内蒙古清理,又因户籍迁走而不能回到原籍报名。

作为中国高考的特色问题,高考移民问题几乎年年伴随着部分考生高考资格被取消、有关人员被查处等资讯引发公众热议。既然有可能付出高昂代价,为何仍屡禁不止?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语境下,解决这一问题有没有新的突破点?就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铁腕围堵,依然铤而走险

陈女士是河北省唐山市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2013年底,她买下了天津市宝坻区的一套两居室。陈女士身边,已经有多位亲戚同事通过这种方法顺利移民,其中不乏在原籍考不上大学或重点,到了天津却咸鱼翻身的孩子。

高考移民主要流向三类地区:第一类是流向京津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城市;第二类是流向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较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较低的少数东部省份;第三类是流向经济和教育水平很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明显具有高考少数民族政策的地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介绍。

对这一群体的围追堵截,成为不少省份的重要民生任务之一。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032005年青海省被取消资格的移民考生数分别为251人、173人、140人,2006年海南堵截高考移民1000多名。但在2009年以后,由于堵截政策趋严,各地高考移民人数锐减,提前数年把户籍和学籍转入目的地的做法成为高考移民的主流动向。

那么,连年铁腕堵截下,要想成功移民,必须越过几道坎?

户籍和学籍成为必不可少的两大关卡。此前有媒体报道,户籍迁徙已成为多地公开产业,不少房地产商明目张胆地刊登出买房就能上大学的广告、横幅。而对于学籍而言,尽管教育部从2009年起就开始规划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数据库,2013年更明确中小学生学籍将一人一生一号,但多地仍存在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甚至有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现象。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带来新的挑战

可能会搏得美好前程,但一旦被查出,这些高考移民往往会被取消当年高考资格。一个最轰动的案例是,2005年作为海南省理科高考状元的湖北籍考生李洋被取消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资格。

为何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移民?

从根上说,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老百姓对其迫切渴望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不能简单地对高考移民进行是非判断,这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理性竞争,恰恰反映了我国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

高考移民产生的另一个体制性基础,则在于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自宋代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古代科举中因冒籍事件而引起的案件不断发生,严重的还破坏了边疆地区安定。刘海峰认为,异地高考政策的陆续出台,带来了新的挑战。怎么明确区分考生是异地高考而不是高考移民,怎么避免移民借着异地高考的东风套取学籍,考验教育部门的智慧。

围堵不是长久之计

现行制度为高考移民留下了缝隙,又该如何疏堵漏洞?

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曾是不少学者主张的观点。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曾表示,在异地高考放开的背景下,防止高考移民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全国实行统一和平等的招生考试。

刘海峰并不认同这样的论点。他认为:这种设想愿望虽好,但实行起来很难。如果要将全国900多万考生的高考试卷集中到一个地方评阅,显然不现实。而且,如果真正统一分数线的话,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即使将边疆省区排除在外,很有可能出现考上北大、清华的考生将高度集中在东南少数省份,而有的人口大省极少考上北大、清华的情况。

他强调,新时期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异地高考的政策标准,比如2014年高考,全国异地高考的5万多名考生中,有1万多名来自江西。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只要求高中读满一年并取得学籍。如果门槛过低,其中存在高考移民滋生的土壤,就要考虑标准是否合理。

钟秉林同样认为围堵不是长久之计,从政策上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实行适当补偿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根本之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