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专家谈高考英语改革:一次性压力变持续性折腾

发布时间: 2014-06-09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前段时间,北京市考试院就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其中一个提法,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一降一升,引爆议题。

近日,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正式落地的消息不胫而走,部分媒体对英语退出高考改为一年多考、英语降分语文提分等种种说法言之凿凿,引发坊间热议,官方则不断辟谣。

语言学习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李行健: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教育部语用所研究员

英语今后退出高考统考,进行社会化考试,或者英语降分,语文提分,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探讨英语和语文考试改革的未来走向问题,不是比较哪种语言更重要,而是促其理性回归、各得其所。

当年推广普通话,安徽籍保姆热情很高,为什么?语言不通,在北京找工作就难。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工具。语言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有需求就重要。功利不可避免,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语言必须形成能力才有效,如半途而废或今后不需要使用,都是严重的浪费。

母语是什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小学教授母语,应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交流和实践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我们讲文以载道,现有的语文教学思想性、政治性较强,对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作用注意不够。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大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大于对语文作为工具的掌握。思想道德教育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像某些人讲的那样,幼儿园教孩子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教育学生不要随地吐痰。

=======

一次性压力变成持续性折腾

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

得英语者得天下,这是夸大事实,英语只不过很多人能说、在说、容易说而已。但是说拿英语开刀来证明一种文化自信,那是夜郎自大。

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或许成为新招,然而,对于不甘落后,锱铢必较的考试族来说,一次性压力定会变成持续性折腾,学校成本也随之转嫁给家庭。因此,注重中学课业成绩、分类指导教学、运用信息化手段连接和扩大校内外语义场,使英语变成兴趣而非噩梦等理念和举措,应成为现实驱动的正道。

英语考试被妖魔化之后,人们又将母语的弱化归罪于英语,说它挤占了母文化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不学英语,语文水平就会提高吗?一定程度上,母语水准下滑,主要是信息时代的浅阅读、少阅读所致。记忆、阅读、交际模式彻底颠覆,汉字书写生疏,直面交流木讷,小说诗歌冷落,自然情趣退化。

=====

仍有条框,很容易把活的语文教死

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中高考改革,给英语降温,给语文加码,如此语文就能王者归来吗?不见得。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高考科目的分数比重来实现所谓拯救母语,能起到多大作用?

无论是英语退出高考或交由第三方考核,抑或语文提分、英语降分,这些措施只是个信号,作为风向标提醒大家重视母语教育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母语关乎一个国家的灵魂与信仰,是国家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要让全社会意识到母语之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治标更要治本,比起未来语文是加30分还是50分,我更关心考什么,如果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还是死板的、一刀切的,那还不如不提分。语文教学、考试中如果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太多的条条框框,那么很容易把活的语文给教死了。

=====

必须往前走,否则就是在和时代作对

胡敏: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

为什么要进行英语高考教学的改革?实际上是被倒逼的,不改不行。中国的英语教育一路走来,过去是应试教育为主,今天是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并行,将来应该是能力教育为主,这也是英语学习回归之路回归到符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规律的正确道路上来。

如果说20年前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应试、升学、考职称,那么进入21世纪,实用型的英语学习者逐渐占据主流。即使在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最严重的中学阶段,学生和家长也努力地在应试需求和能力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如果说,在过去英语学习因为对升学的巨大作用而成为刚需的话,那么高考改革真正在全国推行之后,英语学习就会是将来学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改革不等于削弱。现在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必须往前走,否则就是在和时代作对。

相关推荐:

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及答案

2014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专家、名师点评

2014全国高考计划招生698万人 本科363万人

2014高考录取率约74.33% 本科录取率38.7%

罗德宏:周末高考利大于弊 建议重启相关调研

IT大佬的高考:李彦宏是状元 马云数学仅1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