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大审题分析方法(4) _高考作文技巧_高考作文-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考作文十大审题分析方法(4)

发布时间: 2015-09-20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看到“矛盾分析”几个字,也许你会疑惑,这是不是跟政治里的一样。所以,先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老徐讲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老徐一直自称思维派作文教学的践行者,原因在于所讲的作文课程都是有理论根基的。这些课程和方法,主要依托于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理论,但课程里所用的概念又融合了这些年来讲课的习惯和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原本理论里的概念,有些是沿袭,有些只是借用。

你不用纠结于这些概念本身,也不用管它什么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只要能理解我所说的并且会用就可以了,重点在用而不是学理论。

我们回到“矛盾”上来。“矛盾”是高中政治里很难的概念,就连很多文科生都搞不明白,但你放心,我们的课程不会像讲政治那样讲“矛盾”,尽管我也沿用和借用了它的概念。

我们所讲的矛盾分析方法,和政治里一样,它的内涵只有四个字:对立统一。没错,用的是和政治里一样的概念,但实际会比政治里简单得多。

对立:所有的主张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哲学里的对立,指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我们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是任何作文题材料所揭示的主张、态度与做法都有其对立面。

比如前面我们讲过的铁路巡视员老计,每天行走几十公里,这是一种对生命安全敬畏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有它的对立面——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君不见各类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背后都是漠视生命安全的态度在作祟。

讲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找反义词吗,找反义词谁不会啊?没错,就是找反义词。找反义词来干嘛,支持一个反对一个啊:支持敬畏生命安全,反对漠视生命安全;支持脚踏实地的地面步行,反对好高骛远的云端跳舞;支持用奋斗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反对不劳而获的渴望……同学们,这些不正是我们立意和行文需要的内容吗?

假如我们把材料所揭示的态度、做法与主张以字母P来表示,那么用对立的方法分析材料就是找到P的对立面¬P。有的材料¬P直接给出了,比如“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也有的没给,其实大部分材料都是没给的。而没给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挖掘出来,方便立意和构思的深入。

统一:一分为二,过犹不及

哲学辩证法对“统一”的解释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一者的存在以另一者前提,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基于这个内涵,还得出了一个方法论叫做一分为二。啥叫一分为二?就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任何一面都不能过了度,不然过犹不及。

比如,一个人勤于思考是好事,但是过了度,就变成了钻牛角尖;一个人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口碑是好事,但是过分如此,就变成了爱慕虚荣;一个人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是好事,但是一味如此,就变成了好高骛远……讲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所谓“一分为二,过犹不及”,用语文的方法来理解,其实就是同一个意思,既可以有褒义的表达,又可以有贬义来表达。

这个时候,可能你又会发现,我们此前从材料中得出态度、做法与主张的P,以及它的对立面¬P,而这看似对立的两者,可以同时用褒义来表达,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在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了。比如这道题: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材料第一句“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很显然这里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知足的主张,我们把它的P定义为正面的内涵——“知足常乐”,同时我们也可以相应的把“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的¬P定义为“积极进取”。

“知足常乐”和“积极进取”之间,我们支持一个反对一个,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它们都是褒义词。于是我们就可以用“一位为二,过犹不及”的方法,分别为它们找到一个同义的贬义词:从消极的方面讲,“知足常乐”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过度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贪得无厌”?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选择支持的P“知足常乐”的时候,你反对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贪得无厌”;如果你支持¬P“积极进取”,那么你反对的不是“知足常乐”而是“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我们再用符号来把这种方法稍作总结:材料揭示了两种皆可以是褒义的态度、做法与主张,以符合P与¬P来表示,而这两者皆有其过度了贬义表达,我们就用“太P和太¬P”来表示吧。

这种分析方法最常用于关系型的作文题,比如“个性与共性”,“自由与约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地面步行与云端跳舞”等。我们以后在讲到这类题型的时候,还会详细地讲这种分析方法。

小结

以上就是材料分析方法中的最后一组——矛盾分析的两种分析方法:对立与统一,至此,课程里讲材料分析方法的部分就结束了,步骤化审题的第二个环节“分析材料”的通识课程也告一段落了。如果觉得很难,也没有关系,这四节所讲的,因为是通识课程没有太多例题为依托,这些近乎是空中楼阁,后面的课程里,例题接触多了,也就明白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