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高考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范逸洲,2009级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一年级。
逸洲对于农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虽然已经毕业了,但是他却从没感觉过自己已经离开了农大,他说他甚至可以预见农大对于他的影响可能会高于北大,因为在农大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可塑的四年时光。
对于逸洲来说农大是“特殊”的,他特别感谢农大,因为是这所学校让他遇见了很多不同的人,结识了很多不同的朋友,也接触到了很多为学生着想的老师。他说他依然记得在自己保研的那段日子中,老师为了他的事情会在晚上十点多仍在帮忙联系,他也依然记得曾经的自己尝试过给校长发了一个短信,却意外的收到了校长回复的电话。
走近中国农业大学
说起农大,逸洲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说农大是学风务实的,他说农大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他说农大是被很多人所误解但是正在尝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
逸洲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整个农大给人的感觉都是朴实的,不浮夸的,不功利的。学校很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重视本科生教育。与现在很多大学提倡建设研究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同,逸洲认为农大一直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而努力。
他说农大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公平机会,也非常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学习方面,与大多数高校转专业需要考察学生在原专业的成绩排名不同的是,农大实行“零门槛转专业”,即使到了大三学生依然具有转专业的权利。在学生工作方面,区别于其他高校实行以学生代表制选取学生会主席的方式,农大学生会主席初选实行全民竞选,全校投票的形式,保证了学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另外,农大也为学生提供了人人都可以加入到老师课题研究的公平机会。“只要你有兴趣,你就有可能有机会加入到全国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中。”
说起农大,很多人会单纯的将它和农业挂钩,而由于农业学科的相对封闭,所以造成了在社会上真正了解农大的人并不多,逸洲说他甚至还碰到过询问“农大是不是一本”、“农大的学习环境是不是特别艰苦”的尴尬。但是与社会上的不了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学科内部高校对于农大培养出的学生有了很强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单就保研这一项来说,逸洲的同学很多被保送至北大、清华、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在我保研面试的时候,北大的老师就评价农大的孩子是十分踏实的,也许这也说明了他对农大学生的认可吧。”
另外,逸洲说实际上农大的硬件设施也是很不错的,他们的食堂是大众点评网榜上有名的高校食堂,他们的宿舍“正在装空调。”学校主要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位于学院路以一些工科类院系为主,优势学科食品、农林经济等专业也在此校区中。而位于圆明园西路的西校区则是集中了很多与农业相关的农大特色学科。
如何看待学生工作
逸洲从大一起就一直在农大学生会工作,从干事到学生会副主席,再到加入北京市学联、全国学联,逸洲说这一路走来他“有得有失”。他得到的是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许多的朋友,失去的是更多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他说他的成绩在专业排名中一直不算是最突出的,因此他提醒想要进入学生会的高中生与大一新生,一定要认清加入学生会的利弊,学会在学习与学生工作中寻找平衡点,不要盲目的加入学生会中,忽视了自己的学习,最后甚至是“耽误自己”。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也许会把学生会当作是大学中的“官场”,会单纯的将投机分子、情商高、圆滑、“政治迷”等词汇与学生会的成员联系起来。对此逸洲说,他所认识的不管是农大还是其他外校的学生会成员大多数都是善良的、朴实的,他们中很少有外界认为的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不折不扣的“大学霸”。
逸洲说学生会更欣赏那些热情的,客观的,善良朴实的,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能够做出理智判断的学生,他们也更欢迎这样的学生加入到学生工作中来。“如果你参加学生工作的动机仅仅是将学生会当作是一条通往成功(保研)的捷径的话,你不会走的长远。”
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高考结束后,自己选择以后的路是你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事情,别人指明的路就算再好,在你眼中也可能是‘不太好的’,只有自己所选择的路,才是真正的路。”
“谁告诉你的都不是真的,只有自己独立思考后所得到的才是真的。”
“大学四年就是启蒙自己的四年,在这四年中如果你能够养成独立判断力,那么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