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抢跑” 真能跑赢高考?_综合资讯_高考资讯-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学前“抢跑” 真能跑赢高考?

发布时间: 2016-09-09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风雨无阻求学路,我们这是要上清华还是北大啊?”

  7月31日,星期日,球球(化名)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条状态。

  这一天,哈尔滨普降大雨,部分路段出现了严重积水。可是下午1点刚过,球球妈还是开着车,带着孩子,出门去补课了。

  这天,他们补的是作文。球球的补课不是为了高考,也不是为了中考,甚至连“小升初”都不是,而是为了“幼升小”。

  球球今年6周岁,9月1日刚刚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从今年7月到9月的两个月里,几乎每个周末,球球妈都是和孩子在各种补课班度过的。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像球球妈一样,选择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满脸童真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了高考的起跑线。

  花费万元

  只为孩子“先学一步”

  这场“抢跑”战役的枪声,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打响。

  去年的9月1日,本该是球球上幼儿园大班的日子,但是在那之前,球球妈给他办了退园,转而去了一家学前班。

  “人家孩子在学前班都学这学那,我们在幼儿园大班还是学‘玩’,然后大家一起上学,这样一比,我们孩子不就落后了吗?”

  像球球妈这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现在哈尔滨不少学前班的生源非常火爆,倒是一些中规中矩不“抢跑”的幼儿园出现了大班学生流失的状况。

  在一家位于哈尔滨某居民小区的学前班采访时,记者看到不到70平方米的两间两室一厅里,挤了将近30多个孩子。午睡,只能是见缝插针地把床搭建在厨房、客厅通道等地方。尽管环境差强人意,但是,这家学前班的生源却从来都不用发愁。

  “你看,这就是我们招生的‘资本’”,这家学前班的负责人拿着一摞卷子给记者看,A3纸大的卷子上,各种拼音、汉字、造句等题目下,写着孩子们幼稚的笔迹。

  “还有我们孩子们写的日记,这些知识足够孩子们用到小学二年级了。”这位负责人不无骄傲地说。

  球球妈也给孩子选了这么一个“值得骄傲”的学前班。1年下来,孩子在拼音、算数等方面确实有不少长进,一些小学一年级的题目也都可以很“顺溜”地做出来。

  但是,1年的学前班学习刚结束,球球妈又给孩子报了大大小小5个专项班。从今年7月初学前班毕业到9月份小学开始之前,球球妈在所有周末期间发的朋友圈定位都显示为“某某学校”。

  “上午识字课、阅读分析课,然后做填空造句卷子、100道数学题。中午默写声韵母,做拼音卷子,晚上写硬笔书法,看图作文明天走起。”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见缝插针地学画画,学围棋。

  当记者提出,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太累的时候,球球妈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说:“你看,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球球妈的朋友圈里,有不少同龄孩子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先学一步”,几乎成为了家长们的“共识”。

  这个假期,球球妈为这个没上学的孩子补课已经花费了近1万元了。

  “抢跑”根源

  应试教育压力的传导

  只是,“抢跑”的效果真的好吗?

  哈尔滨市一所知名小学的高级教师宋老师告诉记者,以绝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能力与资质来看,他们所提前掌握的知识量,最多能够维持到小学二年级。三年级是个“坎儿”,学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分化。

  “这里面既有知识难度提高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有问题’的孩子就包括不少当年‘抢跑’的孩子。”宋老师告诉记者,在经过学前“抢跑”后,不少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都能表现不错,但也可能造成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会听课,“有几个孩子能够在会的情况下还认真听课呢?这恐怕对于大人来说都很难吧”。

  不仅如此,“抢跑”还违背了人成长的基本规律。黑龙江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杨晓梅在接受采访时说,四五岁的孩子还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适合用抽象的“1+1”“3+4”之类的表述来要求的,他们需要的是形象化的“数学”。而不少学前班交给孩子的都是那些抽象的数字题目,这让孩子在理解上非常困难。

  “一旦理解不了,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个刚上学甚至还没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厌学了,这对他今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杨晓梅说。

  既然“抢跑”的效果并不都如家长的预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抢跑”呢?

  宋老师认为,其根源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家长们的焦虑。“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前途。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高考的压力,所以才导致了中考的压力、‘小升初’的压力,直到‘幼升小’的压力。”在压力的层层传导下,最后演变成了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的现象。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现在“幼升小”没有统一考试,但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和升学率相差巨大,不少家长都得考虑学区的问题。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家长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更好的学校。

  如果想让孩子进入收费的民办学校,除了高额的学费,孩子还得具备过硬的本事。这也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补习班的原因。据媒体报道,2013年,湖北武汉的“着急妈妈”曾一度引发教育界热议。这名家长几年内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学习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在内的多门课程。

  专家呼吁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

  事实上,针对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曾下发通知,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而教育部2001年起草、2012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对幼儿不宜进行强化技能训练,而是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善于表达、有求知欲。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教育部门也陆续推出了多项举措,以推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机制。2016年,教育部推行就近入学政策,取消了此前颇受诟病的“小升初”考试。

  但从实际层面来说,记者采访发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压力层层传导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不少受访家长也像球球妈的心态一样,很是纠结:一方面他们也不愿孩子那么早就参与到高考的竞争中,另一方面看着周围的家长全把孩子送去学前班,自己不送,担忧自己的孩子会落后。

  要改变这种现状,有专家认为,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度改革,尽快改变学前教育变味的格局,并逐步转变社会的教育观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可能打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教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应该鼓励幼儿园形成新的办园理念,通过开发游戏、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游戏、同伴活动中,提高认识能力,形成好的品质、习惯。

  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改变“都需要时间”,宋老师说,在接下来一段不短的时间里,家长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认清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掉了一颗牙,你就觉得自己家孩子必须得掉两颗牙才算‘没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