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只为当高官”:是耶?非耶?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读北大只为当高官”:是耶?非耶?

发布时间: 2014-03-07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日前表示,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北大时这样说:让你读北大不是为日后挣8000元工资,而是希望你当省部级官员。她表示,家长这话让人痛心,是不正确的教育观。在她看来,教育承载不了人成长的全部,也不能导致即刻的成功。

柯杨委员的言论随即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教育功利化背景下的典型事例,也有人认为家长和学生有自己的追求无可厚非。本报选取了有关的两篇文章,对此话题展开争鸣。

纯粹功利化偏离教育本质

■熊丙奇

让你读北大不是为日后挣8000元工资,而是希望你当省部级官员。家长如此论调,当然是不正确的教育观。但问题在于:家长为何有这种想法?是他们自发产生的,还是受大学抑或社会舆论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家长们乃是受了时下功利教育的严重影响。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起,一些小孩和他们的家长就被老师和学校灌输今后要努力考上北大、清华的思想,上了北大、清华,就能发大财、当大官。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种高校排行榜,将大学有多少校友当上省部级高官、亿万富豪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进一步宣传了大学的造官、造富能力。

大学培养的校友成为高官、富豪,固然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的一个指标,但如果作为重要甚至唯一指标,则会让大学的办学目标严重陷入功利化。事实上,今天的大学,这种功利化倾向已经比较严重,大学里的一些行政人员渴望自己能尽快升官,而不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有的大学教授也忙于致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变得功利。不断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如今的一些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利己主义倾向,迷失在小我中,却丧失了大我。

是时候需要全社会,包括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社会机构共同反思了。教育有功利的价值,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非功利化价值,包括对人格的完善、对理想的追求等。如果学生们都只关注功利的价值,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并把世俗的升官发财作为成功的标志,会让人格、身心都存在严重缺陷,从而导致有才无德。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对受教育者进行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底线教育。真正的社会精英,不是那些追名逐利者,而是有杰出能力、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平民情怀者,他们才能担当推进社会进步的大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教育回归本质,也是为下一代提供良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大学应包容学生多元选择

■储朝晖

从家长角度看,想当省部级官员总是比每月挣8000元工资更高的期望,笔者认为,这说明如今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增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没必要为此感到痛心。但是,这种认识毕竟有些偏离了大学的职能,与蔡元培当年就任北大校长时所说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尚有一段距离。指望学生家长有蔡元培一般的认知高度不切实际,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恰恰是官本位的社会环境,其中就包括一些顶尖的高等学府常以自己培养了多少高级官员为荣耀的宣传,以及常常让大官坐在主席台上而大学问家坐在主席台下的做法。

对于今天大学的管理者来说,仅有痛心是不够的。大学是一种专门教育,大学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大学的职能应更加明确定位于:为学生实现依据自己的潜能和志向,以及所感知到的社会需要所确定的人生使命提供专业服务。大学不能把培养学生当作生产工具,几乎包办了学生人生使命的确定过程,将学生做了格式化的定位。

在这一案例中,家长也仅是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的一方,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孩子订制人生使命。如果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当上省部级官员,不需要排斥;如果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不可能当上省部级官员,也不必舍本逐末非要去当官员。现实生活中由于突破做人底线当上高官而为人不齿的大有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并非因为当官才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比尔盖茨、乔布斯等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

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不同的孩子人生使命各不相同,就必然会在同一所学校里出现多种人生使命同时并存的局面。教育管理者不应该大惊小怪,而应该悦纳、包容;不应该采取强制措施让学生们整齐划一,而应该依据学生们各自所确定的人生使命为他们提供专业、个性、及时、有效的服务。

大学的兼容并包,不止是对各类选择的包容,还需要对学生选择过程中的曲折包容。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学生的选择或许错了,但教师和校方应有的态度不是疏远、鄙夷、冷淡甚至嘲讽,而应为学生调整选择提供帮助,让学生吃一堑后真正长一智。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