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专业解读:艺术与哲学陷入“冰火两重天”_专业解读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冷热专业解读:艺术与哲学陷入“冰火两重天”

发布时间: 2011-10-14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核心阅读】

冷:区区3人,是浙江大学哲学系今年本科毕业生的总量;

热:2010年,超过6万人报考中国美术学院,录取率不到3%;今年该校开放网上报名,报考人数约10万,再攀高峰。

招生的天气,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艺术专业枝繁叶茂,日暖晴烟,好一派繁华盛景。那厢,哲学专业寒风瑟瑟,秋雨潇潇,更添几丝寒意。

大学专业的冷热温差,在选择日益自由的今天,加速扩大。冷门专业会一直冷下去,还是反冷为热;热门专业能否不减热度,还是虚热难除?冷与热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冷与热的反差,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出怎样的警示?

【冷】

虽然只有3个人,却是哲学系的胜利!浙江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董萍教授如是说。

今年,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3人,仅为往年的1/10。一时间,哲学专业如秋风中的枯枝,寒意逼人。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议论纷纷。叹息者有之:哲学没有实际用场,已经不吃香了;质问者有之:是不是我们发展得太快,把哲学弄丢了;建议者有之:必须改变哲学身上的弱势学科烙印

哲学,真的深陷困境了吗?

自主选专业,哲学三巨头留守

他们都是志愿研究哲学的学生,没有任何被哲学成分。董萍介绍说,之前,浙大哲学系每年本科毕业生保持在30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因服从分配而被调剂到哲学系来的,这样的拉郎配往往导致学生不满,教学质量也不佳。

从2007年开始,浙大按人文、社科、理、工、信息、农、医等学部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后,人文学院学生可自主选择诸如资讯、历史、哲学等专业方向,其中3名学生申请了哲学系。

当时第一个报名哲学系的惠春寿同学说:刚进大学时,并没有清晰的专业意向。在通识教育中修读哲学课时,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感兴趣,就坚定信念要读哲学。

哲学三巨头从此成为学校论坛里形容他们的专有名词。毕业后,三巨头中,1人保送本校哲学系硕博连读,另2人被保送至其他高校就读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除2007年外,接下来四届的人数保持在10名左右,趋于稳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哲学系的招生现状。董萍告诉记者,随着大学生择业观日趋功利化,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被称为冷门专业,学生数量一直有限。

兴趣服从就业,选择哲学不容易

选择理想,还是选择出路?这个问题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困惑。

本科出来工作不好找,读完研究生会好点。浙大哲学系研一学生盛宁说,哲学系学生通常的发展路径是: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读研读博,最后进高校当老师,或者考进社科研究单位。

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大学,新建哲学系,成为浙江第二所拥有哲学系的高校。第一批18名学生,多半是被调剂进来的,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同学并不看好。

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发有些无奈:哲学系本科生几乎没有直接对口岗位,只能和中文、资讯等专业抢饭碗。

相比较而言,工科生在就业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今年6月初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毕业半年后,工学毕业生的月收入达2953元,仅次于经济学。

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读工科容易找工作。家住杭州学军中学的李阿姨说,今年夏天填报志愿时,从小热爱哲学的儿子最终听话地报考了浙大的工科大类。

兴趣服从就业,学生和家长最终还是把选票投给金融、建筑等热门专业。董萍认为,功利主义的泛滥,影响了专业取向,专业的冷热现象愈演愈烈。

找准定位,哲学也能成热门

人们真的远离哲学,放弃哲学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学得进去,用得出来。温州籍哲学系学生李丰泽说,虽然家人在经商,但他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学习经管专业。而李丰泽恰恰是在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人物时,看到了他们身上经世致用的特点,激发自己经商的兴趣。

他介绍说,现在温州的很多家庭富而好礼,把刚满学龄的儿童送到学者南怀瑾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去接受启蒙教育。

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是,现在人文学科的许多研究生来自理工科专业,且生源相对充足,这和本科生源形成反差。在思想成熟、意志独立之后,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选择仰望星空,审视内心。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辅相成,可以培育出更加优秀和全面的人才。

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南开大学在2009年开始探索哲学系的招生方式,举办哲学夏令营来消除中学生对哲学的认知误区,安排了一系列美学、逻辑学等深入浅出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

为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专业,浙大计划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教学改革。浙大本科生院执行院长陈劲表示:学校对文史哲、力学、地理地质学等专业进行保护,即使只有一个人选仍将开课。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目前专业冷热两重天的根源是行政治校,很多高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一些热门专业并非能够在就业上真热。一哄而上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千校一面,导致就业结构失衡,或者一味扩大学科建设,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过关,使得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还是应找准自身定位,各有侧重,这样才能把哲学等基础学科建成独一无二的热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