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调查:公务员和体制是第一选择_专业与就业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调查:公务员和体制是第一选择

发布时间: 2014-12-01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还有一个月,2014年就要过去。这一年里,你做出了什么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原因;每一个选择,也都将带来影响。也许有些影响,再过10年才能看到。

从2005到2014年,整整10年,这段时间足以改变很多。如果你正巧在这个时间段大学毕业,没准,你毕业时做出的那个选择,在让你获得成功或者感到沮丧的同时,也让你成了新一个求职季里,更多的人准备效仿或者汲取教训的对象。

现代快报记者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汇成几份江苏大学生择业情况报告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透过这对看似矛盾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就业选择日趋多样化,但是求稳,依旧是莘莘学子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选择。

有人把每10年归为一个时代,或者这个十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可以被称为稳一代。

现代快报记者见习记者欧阳丽蓉

变化

扩招,扩招

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2003年的求职季,媒体第一次使用了毕业即失业这样的评语。天之骄子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这几乎是教育从业者意料之中的事情。

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159.68万人成了新大学生,这个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近50%,4年后,他们成了第一批不那么抢手的大学生。

2004年,高校再次大规模扩招,增长率也接近50%。大学变庞大了,大学生变多了。

过去10年里,享受到高考扩招红利与苦楚的,大部分都是80后,在当时的话语权之下,这个年龄段的人被预言为垮掉的一代。

大学生不再那么金贵,包分配的神话早已远去,甚至有的时候,能找到一份工作都是幸运的。

当大学生们降低眼界的时候,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唯学历论已经渐渐不见了,能力与正确的选择成了更重要的砝码。以江苏大学生为例,从2007年开始,专科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研究生。而且,各个学历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工资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减少。

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倒挂。研究生们也开始面临10年前本科生一样的困境。

什么东西一多,就开始不值钱了。

现实

从找工作到抢工作

理想虽丰满,现实更骨感

海量涌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再求好工作,越来越精美的简历只希望能够抢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了奢求,有知识的产业工人被人提起,学校里听到的美好现实都变成了坚硬的骨头。遗憾的是,这种低姿态并没有减少现实的挤压。

如果从历史来看的话,中国21世纪最初的10年一定会被铭记这10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成长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然而,这十年也让中国人措手不及。

2013年,穿越一词开始流行,有人在网上做了这样的调查,如果让你穿越回10年前,你会对10年的自己说啥?

早买房。这是一个最普遍的答案,90%以上的人都选了这个选项。确实,从2005年到2014年,是中国城市房价暴增的十年。而工资的增幅显然比不上房价的增幅。

记者发现,2005年,南京房屋均价在全国排名第五,任志强称,从衡量楼市健康水平的房价收入比来看,南京位居全国第一。

媒体经过计算后惊呼,南京人需要不吃不喝攒8年工资才能买一套房。

10年后,这样的惊呼十足可笑。2013年底,记者在购买江宁一套刚需房时,发现不吃不喝5年工资仅仅够最低30%的首付。

观念

诗人、科学家靠边站

偶像换成亿万富翁、商业英雄

几年前,上海复旦[-0.96%]大学曾经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你的偶像是谁?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调查显示,96名学生将成功企业家视为偶像。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教育从业者吃惊,有人惊呼,大学生的理想已经没有了。

这位惊呼者应该是2003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在此之前,大学被称为象牙塔。这位大学生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们都是立志匡扶天下的书生,文科生的主要兴趣是文学社与诗,理科生们则崇拜科学家。

在这位惊呼者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大学里没人谈钱,大家都是一样安贫乐道,反正毕业都包分配。然而,大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很快在现实挤压下变得现实。这种变化清晰可见。

2004年,大学周边卖得最好的非教辅类图书是什么?排名前三的是《长安乱》、《梦里花落知多少》、《狼图腾》。2008年,大学生购书榜上排名前三的是《货币战争》、《赢在中国:马云点评创业》、《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12年,这个榜单则变成了《史蒂夫乔布斯传》、《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小时代3.0刺金时代》。

如果按照古老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三本有关商人、货币与富二代的阅读物,真是理想的坟墓。但现实情况是,理想依然在,只是更现实。

选择

多数人去了中小型企业

公务员、体制始终是第一选择

总有人批判每年国考中出现的年轻人。

暮气沉沉。有人把这样沉重的词语安置在年轻人身上。似乎所有的舆论都认为,年轻时过早地追求稳定是没有追求的体现。

有人用中外20岁青年的人生做对比,20岁的年轻人应该像国外同龄人那样,去组建乐队,去探险,去恋爱,去创业,而不是西装革履地坐在办公室里,一杯茶,一份报纸过一天。

有政策想要改变这一切,教育部门的就业报告里,也以削减大学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比例为荣。

在江苏省统计数据中,这个比例确实在日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目的单位(编者注:表格中2012至2014年数据的统计对象为本科生,所以非公企业的就业率偏低一些),但其实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想要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未减少。就近10年的公务员考试而言,有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录取比例也在日趋减小。这是一个矛盾,但这个矛盾并不难理解:因为求职的艰难,有着稳定收入和较好前景的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10年来,一直是大学生们的第一选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