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高一、高二家长:报志愿不能等到高三才考虑_填报指导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写给高一、高二家长:报志愿不能等到高三才考虑

发布时间: 2008-12-22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报志愿是什么? 报志愿这个事,由于应试教育及高考形成了“车灯效应”,被这个高强度聚光灯所照亮的,只有分数和文凭,而一个人人生的许多重要东西,就沉没在黑暗中了。

上学,本来是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存与发展。 而我们现在的目标好象被转化、简化成:上小学就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就是为了上大学,只要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只要有了文凭这个单一指标,就可以前程似锦了。 好象这个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只要靠分数和文凭就可以支撑了,而且为了保证这个分数和文凭,还必须把孩子其他的东西都“切掉”也没关系。

真的没关系吗? 同样,报志愿由于其操作的复杂性,被称为一个系统工程。而在这一切技术手段之前的,那些让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动力的东西,同样往往被忽略不计了。

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 为什么家长呕心沥血为孩子忙高考、报志愿,终于把孩子送进了大学,但据统计,孩子进入大学后,有60%多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为什么在大学里,吃喝玩乐、混日子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最近网上有一首《大学生忏悔歌》引起了许多大学生的共鸣,歌词大意是: “曾经为了一个梦,成了一个大学生; 大学刚半年,生活已改变; 谈情说爱住旅馆,旷课上网乱花钱; 爸妈的话成戏言,打牌麻将吸着烟; 转眼已经要毕业,专业课程全荒废; 当我开始后悔,课程忘了一堆,也不能挽回这一切; 曾经理想已破碎,所有逝去追不回。” 为什么这些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迷茫,无方向感、无动力感。感到空虚和无聊?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他们担心焦虑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往往处于“双盲状态”,既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职业,甚至对社会与职场一无所知,感觉找工作象大海里捞针,茫然无助,找不到方向? 为什么有的大学生进入职场后,频繁跳槽?有的三十而立之年,仍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回头看看,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是一个字:乱。更有的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啃老达数年之久。甚至还出现了“海啃”,即海外留学回来仍在家啃老。

真的是只要有文凭,孩子的职业生涯就没有问题了吗?

2003年,CCTV《面对面》栏目播出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刘立早,因不愿再在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里面痛苦地挣扎,申请退学,第二次参加高考。2007年,CCTV《心理访谈》栏目播出《待业的高才生》,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本以为出自名牌学校,找工作一定不成问题。没成想毕业快半年了,递了上百份简历,竟然没有一个单位录用她。看着同学一个个都找到了工作,她心急如焚,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专家分析是她过于自负,以及与社会脱节导致的。 许多事实都反映出只用分数、文凭这个单一指标培养孩子和填报高考志愿所带来的多方面的问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是关于“报志愿”,所以只谈与“报志愿”有关的专业/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

报志愿,是以文凭为目标,还是以职业为目标? 在面对专业/职业选择,规划我们一生的职业发展时,一个人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什么?

你想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快乐”这三个层面都达到吗?

那么,首先要了解自己,要有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第二,要了解职业,要有一个职业探索的过程。第三,在这两个探索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第一、进行自我探索 我们可以问自己: 1、如果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这是我的“头等马”、我的独特优势和强项吗?我有多少才华来做这件事? 2、如果要日复一日地做这个工作——我能从这个工作中获得快乐吗?我有没有热情来做这件事? 3、如果要为这个工作付出很多辛苦——我觉得值得吗?我愿意吗? 总之,哪一个职业是我最有才华,最喜欢、最适合、最有热情和动力、最愿意去做的?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我的独特优势的? 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即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动力的探索过程。

是一个弄清“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在哪(在工作世界里的生存点)”的过程。 是一个弄清“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干”的过程。 是一个探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的过程。 是一个了解自己优势与劣势,发现和打造自己的独特优势——“头等马”的过程。

第二、进行职业探索 去实践和体验,真正地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与职场的过程。 许多考生报志愿时也是报的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专业,但为何进大学实际学习后就不喜欢了,甚至后悔选错了专业,往往是因为没有真正去了解和体验过一个专业、一种职业,只是凭个人感觉,或者是受某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吸引,甚至还有的只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地理解而报错专业。

第三、经过这两大探索过程,找到自己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经过这个“人生定向,职业定位”的探索过程,找到自己进行人生重大选择的依据。 这个过程,是一个必须经由自己完成的心路历程和亲身实践体验过程,别人无法替代。

在西方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对职业的了解、认识和实践。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历90多年,他们认为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美国学校咨询协会为从幼儿园的低龄儿童到高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指导计划。

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人的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4—10岁是以对职业角色幻想为主的“幻想期”;11—12岁是以对职业的兴趣为主的“兴趣期”; 13—14岁是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能力以及工作要求的“能力期”。在西方许多国家,年满14岁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进行职业探索了。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如果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中学生、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即逐渐意识到职业将成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学校里进行初步的职业尝试。 在中学、大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完成“探索阶段”的任务,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才有可能摆脱“迷茫”,为“ 创立阶段”做好准备。要找到自己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要经过这个“人生定向,职业定位”的探索过程,找到自己进行人生重大选择的依据。并以此为依据,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或选修课程。在大学里,围绕自己的这个核心优势来搭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职业尝试,打造好自己的“头等马”,为进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

不要再让我们的中学、大学、甚至职场多年,都成为“迷茫阶段”。 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在“能生存、能发展、能快乐”这三个层面都得到满足。

由于在中国,报志愿已成为孩子职业生涯规划关键性的一步,所以,建议家长: 在孩子有机会避免专业/职业的选择错误时,给孩子探索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动力,发现和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头等马”,寻找自己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

要帮孩子报好高考志愿,高一高二时,最好先进行这个基础性、方向性的探索过程。可能的话,最好让孩子实际到大学去看看所选专业的教材,听听课,找学长聊一聊。并到与该专业相关职业中进行职业了解并亲身体验一下。 然后,高三时再进入报志愿的技术性的系统工程。

参与讨论请进入:http://bbs.eduu.com/thread-130046-1-1.html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