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读成火爆趋势 名校情结谁之过_各地资讯动态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分复读成火爆趋势 名校情结谁之过

发布时间: 2009-08-19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高考,广东有10万考生落榜。他们当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复读,准备明年重上考场。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已经被录取的学生,也选择了复读。广东省考试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高考本科落榜的考生(高考620分以上),有4.8万人有资格补填志愿参加补录,但最终有一半的考生放弃了这一机会,他们宁愿选择复读,明年再冲刺名校,其中不乏成绩在 7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

大量的学生选择复读,刺激了复读市场。仅广州一地,高考复读学校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4倍,今年的复读生源普遍增加三四成。而高分复读生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更令复读学校兴奋不已。有些复读学校立刻打出700分以上考生复读可获万元重奖的广告。

高考本来就是说不尽的社会焦点问题,高分复读乃至拒绝录取而复读现象的出现,又为它增加多一种争议。有些教育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苦无对策。其中有苦口婆心者,劝考生不要有名校情结;有疾言厉色者,批评考生浪费教育资源;还有比这更厉害的,棒喝复读学校:别乱了教育的方寸!

高分复读学生的出现,表明高考制度在高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正不断地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复杂后果。教育界人士自觉有责任,试图加以引导,这当然很好。但是若要引导,应该多说一些贴心话,将心比心尽可能为人家提供多一些理性而可行的对策。如果没有什么好办法,不妨任由人家合法地寻求制度空间,为自己创造利益最大化。倒是动辄浪费资源、乱了方寸这类说辞,让人觉得十分刺耳。至于棒喝 ,更是不必。在和谐社会,谁有资格棒喝谁呢?至于那些刺耳的说辞是否真有道理,不妨多加讨论。

首先看看所谓名校情结。如果是考生的家人劝考生不要太执着于某些名校或名牌专业,这样的家长是冷静而开明的。但是,也许恰好是教育界人士,最没有资格劝人不要有名校情结。我们的教育体制动用大量公共资源堆积出一批名校在先,以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加上地区差别的录取制度在后。正是教育界自己,全力打造名校光环。请到任何一所稍好的中学看看,学生们无日无夜为冲刺高考而准备,校长和老师们在兹念兹的只有高考升学率。什么东西能够支撑这种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考试训练?就是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好学校。这是老师们要求学生树立的远大理想。

一个学生在这场搏斗中失手了仍不肯放弃自己的心中选择,不惜从头再来。对此可以有多种角度的看法,最好是帮助他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但是如果批评他有名校情结,而且还是由教育界人士来批评,则未免过于虚伪。如果学生真是为 名校情结所累甚至所害,搞教育的首先应该检讨自己。

其次看看所谓浪费教育资源。在现行的计划分配体制下,已经录取的学生不报到,理论上是浪费了一个名额。太多的学生复读,自然也加剧下一届的竞争程度。不过,这之所以成为问题,最深层的根源还是在于计划体制的僵硬特性。高校建立一种录取上的候补顺序,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确实有自己的国情,但是教育制度习惯了垄断加计划,行政管理上的创新能力极差,无法以灵活的制度改进去因应社会的变化,这却不是用国情两个字就可以随便搪塞的。与其批评考生的个人选择,不如说,浪费资源的是制度本身。

最后是关于教育方寸。什么是教育的方寸,实在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各级各类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不是对谁的恩赐。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服务的选择是学生的权利。现代教育体系有许多要义,但都要从尊重学生的权利开始。我们的教育已经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制造不公平了,教育界人士还那么习惯于以垄断者和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这种做派实在应该改一改了。那些高分复读的学生,其个人选择是否足够理性?复读学校是否过分玩弄宣传噱头?这都可以讨论。但是,面对已经超出我们传统管理框架的社会变化,教育界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千千万万个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们。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