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路线图”何去何从?_示范高中资讯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考改革“路线图”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09-08-15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两派学者高考改革观点争锋

关于高考改革,在学者中一直存在多种争论。在推进形式和改革速度等的认识上,快与慢是目前争论的一个焦点。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以下简称杨),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以下简称刘),两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改革进度

杨:提速时机成熟

教育主管部门总在做一些小范围的调整,他们的态度在我看来过于谨慎。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已经暴露很多,提速高考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刘:强调稳步推进

高考改革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很复杂,改革难度也很大,如果不科学,造成的影响面也大。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这是原则。

关于考试次数

杨:强化春季高考

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学生改变命运的评价,其弊病和局限性显而易见。近年来实行的春季高考,是改变这一弊端的有效尝试。但由于参加春季高考的高校太少,成绩与夏季高考不通用,进而失去吸引力。增加高考次数的改革,首先是强化春季高考,增加高校的数量,提高招生层次,使之成为与夏季高考同样规格和分量的考试,从而使学生获得两次高考机会。考试多次化的另一个思路是某些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英语可首先实行,由专门机构每年设立若干次考试,考生提供个人的最高英语成绩作为高考成绩。

刘:多次考试难实行

对于杨提出的多次考试,选其最高分的设想,刘认为在国内很难实行。中国是对教育高度重视、甚至是过度重视的社会,多数考生家长都会选择有几次考试就参加几次考试。比如,现在有3次高考机会,3次北大、清华都招生。考生在第一次考试中,考进北京前100名,估计可以上北大清华了。可是第二次考试,他还是不敢不去参加,万一第二次考试有150人考得比他还好,怎么办?所以,最后多数人都会走有几次考几次的路,必然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

关于考试层次

杨:提供多种套餐

按照高校分类管理的概念,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难度,形成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多种套餐。

刘:高职可自主招生

在分层次考试中,可将高职录取与研究性大学、一般高校录取分离开。目前,上海、北京等地正在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这是种很成功的尝试,有必要进一步推广。

关于自主招生

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

在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和方向。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现有多种方式,例如高校自行命题、考试和招生;同类高校或学科实行联考;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科目、增加面试;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上确定本校的考试科目、录取标准,等等。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还应考虑教育公平,建立监督制度,实行阳光招生。

刘:全国高考不可取代

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去年,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招办主任进行过关于自主招生的讨论,多数人都认为,自主招生不可能取代全国高考。因为招生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中国考生太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考试作为把关和筛选的前提,那么出试题、审核录取等一系列工作的成本实在太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