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是华中科技大学一家校园媒体的市场部负责人,他所在的报纸按照惯例正在策划出版今年面向新生的招新特刊。这几天,火炉武汉赶上了秋老虎,李亮顶着烈日,在校园周边的商家拉赞助。
对不起,我们不赞助。你看,这都是你们学校各个社团、学生会的迎新策划,你们的想法都差不多,我应允不过来。美食广场的老板一边摆手,一边拿出一沓策划书,塞到李亮手中。
他把学校周边的中西餐厅、眼镜店、咖啡店、学习培训机构这些同学们爱去、也好拉赞助的店面差不多都跑遍了,可经常是自己的广告设想刚说出口,老板们就递过来一堆策划书,委婉地拒绝了他。翻完这些策划书,李亮也觉得,社团多,活动也都差不多,拉赞助真是越来越难了。
活动内容:年年岁岁花相似
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杨佳还记得大一刚进校时,羽毛球、戏剧、演讲、志愿者等各种协会、社团招新宣传展板让他看得眼花缭乱,按捺不住心动,最后在室友和本专业师姐的鼓动下,选择了师姐创办的印象社。但在参加过两次怎样学化妆的讲座之后,她就再也没在这个社团露面。大同小异的,每次都是那些内容,我也没学会化妆,纯属浪费时间。此后,协会的干部们也没有再联系她。
渐渐地,杨佳发现高校社团活动一般从秋季招新开始,到秋季或春季的社团文化节例行开展一些老牌的活动,平时开着人总也到不齐的例会,到学年结束时,换届,老干部卸任,新人上位,就是一个轮回。
在学校待了三年,现在杨佳经过校园里各个宣传栏时,一看日期就知道最近该出什么活动通知了:一到爱眼日,就有社团联合眼镜店来免费洗眼镜;环境保护日,环保协会就会展出很多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照片;到了节庆,大大小小的晚会、征文、歌手比赛通知就密密麻麻布满海报栏。这些比赛的流程又十分相似,先宣传,吸引很多人来报名、参加海选,然后就是几十进十,最后到了决赛,找老师来点评几句,再颁出一个年度十大,皆大欢喜。
最大创新:用2009年度代替第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