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凤荣的人生_校园晒图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郑凤荣的人生

发布时间: 2009-09-06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跳高运动员郑凤荣。

郑凤荣和家人在一起。站在她身后的是她的先生段其炎,两个女儿分别抱着外孙和外孙女,女婿是德国人。

郑凤荣在北京家中的后院。她说,健康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心态和坚持运动。摄影刘嵘

《人民画报》1958年1月号封面人物是一个20岁的短发年轻女孩。现在的年轻人对她的名字也许不那么熟悉,但在那时,她是和今天的刘翔一样闪耀的明星。50年前,这个女孩在北京初冬的暖阳中跃过世界第一高度--1.77米的横杆,成为世界体育史上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性。50年后,本刊再次重访她。今年71岁的她为北京奥运的到来感到欢欣鼓舞,并将于8月7日或8日担任奥运火炬手。我在精神上永远是20岁。她爽朗地说,体育能培养一种精神,一种健康、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她就是被外国媒体誉为昭示着中国体育春天来临的燕子的中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原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郑凤荣。

为跳高而生的姑娘

在位于北京体育馆西路东四块玉南街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不久前刚从加拿大的女儿家回到北京的郑凤荣。精神饱满的面容,声如洪钟的话音,矫健灵活的身姿,无论是外表、言谈还是举止,都令人很难相信眼前的她已年逾古稀。她说,天伦之乐虽好,但自己的事业在中国,仍然希望能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1937年5月16日,郑凤荣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逝,身为卷烟厂工人的母亲辛苦拉扯大了她和弟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8岁的郑凤荣进入济南市刘家庄小学,并从这所体育特色学校开始了她的体育情缘。

我也许天生就是为跳高而生。郑凤荣自豪地说。她从小学时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跳高天赋,于1952年获得山东省女子跳高冠军,1953年入选山东省田径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运动会,1954年在北京全国田径运动会上以1.36米的成绩获得第4名。那年冬天,郑凤荣被刚从斯大林体育学院毕业回国的黄健教练选入国家队,开始了她的职业运动员生涯。

那时条件很艰苦,跑道是沙土,吃的通常是赶上什么吃什么,煮个鸡蛋或者炸个馒头片。不像现在,运动员都有专门的营养师。郑凤荣追忆起当年在国家队的生活。16岁就来了,开始认识水平没有那么高,也不知道什么是为国争光,被选拔上就来了。后来慢慢学习,懂得了更多道理和怎么做人。那时,我们必读《人民日报》社论,还有就是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革命书籍。

刚到国家队时,由于缺乏经验,郑凤荣的两个膝关节在训练中严重受伤,这在当时对她是不小的打击。无论有什么烦心事,我只要到了运动场上都能专心致志地训练,再苦再累再难,什么难过苦恼委屈通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是,一来就受伤,就很丧气,感觉你是干什么来了呢!

即使成了伤员,郑凤荣也未放弃训练。不能跑和跳,她就坐在草垫子上做一些锻炼腰腹肌和上肢的活动,一练就是两年。你看,坏事也变好事了,两年没有跳高,但是,我的身体素质却提高了。1956年,郑凤荣的伤势逐渐好转。黄健教练结合她柔韧性、弹跳速度、爆发力都很突出的特点,对她进行创造性的训练,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选用了剪式跳高方法,成绩逐渐攀升。1956年,在访问苏联的比赛中,郑凤荣跳过1.61米的高度,追平了全国纪录。

对郑凤荣而言,训练是她的工作,也是一种乐趣。她说,过去很多人对田径的印象都是认为它很枯燥无味,其实它是最阳光的。在宽阔的田径场上,无论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我们都和自然在一起。所以,我们都很健康。特别是跳高,这个项目也有观赏性,运动员的身材最修长漂亮。她顿了顿,笑着说,而且不像现在的模特,运动员那是健康的美、自然的美。

跨越世界第一高度

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向世界田径界宣告,六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的选手了。这是1957年11月17日美联社发布的一条消息。

训练初,郑凤荣就把跳高当作一项工作。没有压力,也没想过要破纪录。就像学生要好好学习,运动员就要想着怎么提高成绩。然而,慢慢地,随着成绩逐步提升,尤其是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经验逐渐积累,眼界日益开阔,如何跳出更好成绩为国争光的想法,逐渐在郑凤荣的脑中强烈起来。

让郑凤荣终生铭记的是,1957年10月20日,周恩来总理专程来到北京体育学院观看中苏友好田径赛。那天也许因为紧张,郑凤荣没有发挥好。可总理亲切地鼓励她说:你还年轻,时间长着呢。你一定能打破世界纪录!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后不但会有郑凤荣,还会有张凤荣、李凤荣。说着还送给她一束鲜花。

每当提起此事,郑凤荣总感动不已。你想,这是怎样的动力,日理万机的总理能来看我的跳高比赛,这说明它很重要。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破纪录。那时已经有这个基础,技术已日臻完美纯熟,跳过1.70米以上有很多次。从量变到质变,破纪录只是时间问题。

1957年11月17日,初冬的北京原本已有一些寒冷,那天却格外暖和。在北京田径运动会的赛场,看台上坐满了人,穿着白色运动短裤的郑凤荣用娴熟的剪式动作先后轻松地跳过了1.56米、1.60米、1.64米、1.68米和1.72米。横杆升到了1.77米,这是比她的身高还要高7厘米的高度,也比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在1956年夏季奥运会上创造的1.76米世界纪录高出了1厘米。

这已经是郑凤荣第四次冲击世界纪录。第一次试跳,因为步点没有踏准,没有成功。第二次,郑凤荣专注于动作的每一步要领,助跑,起步,抬腿像灵巧的燕尾一剪,像轻轻的一片云,北京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横杆,她越过了世界的峰顶。试跳成功了!这纵身一跃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国及世界体育史册。郑凤荣成为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女性。

终于破了!郑凤荣默默离开了赛场,泪花在眼睛里打转儿。我们那时不能张扬,也不能那么疯狂。高兴不高兴都得忍着,要控制自己。郑凤荣只感到一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和平常一样换了衣服,去朋友家吃饭。

然而,中国和世界都被震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飞来,数以麻袋计。她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常被邀请出席国宴。追星不是现在才有,过去也有。那时一般都不太敢随便出去了。郑凤荣回忆道,这时才觉得,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时受的教育就是,更要戒骄戒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说起成功原因,郑凤荣说,吃苦是最大的秘诀。就是刻苦训练,天上没有掉馅饼的。成绩、信心和稳定的发挥,都建立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她说,从来不在赛场上去想跳今天要达到多少,只会想,怎么热身,怎么保持体能,遇到天气不好或者一些意外情况该怎么应对。同时,郑凤荣认为在训练中科学地学习创新也很重要。齐白石先生有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别人一定要创造,不然你永远也不可能超越。

永远20岁的精神和心态

因为历史原因,在郑凤荣运动状态最好的时期,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这也成为郑凤荣运动生涯中最大的遗憾。郑凤荣感慨地说,现在我们不但破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纪录,还成功申办奥运会,这都是50年前周总理就预见到的,但在那时却不可想象。所以,虽然不能亲自去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能在有生之年赶上奥运会在我们国家举办,还能成为奥运火炬手,我觉得还是挺幸运的。

岁月如梭。整整50年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5月15日,郑凤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授予的奥林匹克勋章。全球共有200多位体育人士曾获此殊荣,中国只有13人,其中大多数是体育官员,运动员只有2人。对于这位中国曾经最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而言,尽管离开了田径场,但她似乎一直在人生的赛场上不断地跨越新的横杆,创造新的高度。

无论是破纪录后,为了再创佳绩,六年提高一厘米的艰辛和努力,还是曾经遭遇腮腺癌病痛时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无论是文革时期告别体坛,在北京的后海学会了织毛衣、钉板凳、砌墙、做饭,过起了小日子,还是改革开放后历任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郑凤荣说,体育培养了一种精神,一种心态平衡而又永不满足的精神。她说:生活需要自信,许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努力做好。做人要多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我没有想到要得到荣誉,有的东西你想要得不到,不想反而有可能得到。

郑凤荣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运动之家。先生段其炎曾获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女儿也曾是一位运动员。现在,大女儿在加拿大,小女儿在美国。小外孙擅长冰球,外孙女擅长跳高和跨栏。我每天都和他们通电话,也许会把他们培养成运动员。这位外婆开心地笑着说。

尽管已到桑榆晚年,郑凤荣仍然希望能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筹办一所运动员学校,帮助退役的运动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运动员的生涯是很苦的,他们为体育牺牲了很多。尤其是许多没有获得成绩的运动员,他们都是团队和成绩的铺路石。没有团队,一个人练不出来。而退役后,如果没有文化技能,他们如何生存是个问题,光靠国家不行,可能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分担一些。

熟悉郑凤荣的人都说:她的性格真是几十年未变。率真,是朋友们形容她的个性时用得最多的词。而她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则是,我永远是20岁的精神和心态。(记者李舒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