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抢人” 家长心态:“钱作废前,买到最好的菜”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名校“抢人” 家长心态:“钱作废前,买到最好的菜”

发布时间: 2016-04-08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各省高考志愿填报陆续步入尾声,一场没有硝烟的抢生源大战也逐渐平息。在那些亲身经历过招生工作的老师和志愿者眼中,抢生源的症结究竟在哪儿?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利益纠葛?

招生组说

手机早上7点开晚上12点关,其间电话基本不停

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关闭的那一刻,复旦大学某省招生组老师林宏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场持续八九天的拉锯战终于宣告结束。

跟往年一样,他与同事赶在出分前一天便进驻当地,选择了一家没有其他高校安营扎寨的酒店作为大本营。成绩一出,他们迅速根据招生计划锁定目标分数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好,每个学校的高分段也就那么些,很快就能了解清楚哪些学生是我们的目标群体。林宏大概盘算了一下,需要主动出击的理科生至少有一百个,文科生则有六七十个,医科分数相对低一些,还要再扩大点覆盖面。

除了到重点中学与其他高校一起摆摊提供咨询以外,招生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厌其烦地接打电话。获取联系方式算不上难事,有学生自己的,也有学生家长或者班主任的,总归可以找到。联系也并非只是单向进行,面对新鲜出炉的成绩,很多学生也希望能向自己心仪的高校打探行情。

我们的手机通常早上7点就开机了,晚上不到12点是不会关机的,其间电话基本不停。几天下来,林宏的声音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一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这些天里,时间再晚也没问题,学生和家长都很兴奋,大家都在等着各种信息。我们晚上十一二点打过去,都还没有睡觉,他们有需要也会半夜打过来。

通过搜集统计有意向的学生成绩,林宏逐渐能够告诉对方这样的分数能不能被提档,这些信息都是在不断更新的,一天之内也可能变化很大。

只有三成考生自己有主见,七成都由家长或老师做主

专业选择作为志愿填报的重点内容,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咨询的热门话题。不过,林宏发现,对很多人来说,最热门的就是最好的,并不关心专业本身到底学什么,这让他觉得有种莫名的悲哀。

大多数人一来就问,能不能进经济类。但谈下来会发现,他们对于学科本身没有多少了解,也基本没有人问到会开设哪些课程,只是一味觉得经济类看上去很光鲜,能挣钱。这些想法要想单靠招生这段时间去改变,还是很困难的。更让林宏感到失望的是,整个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招生组很少能够听到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声音。我们接触过的考生,很多都是要来来回回打上十几通电话的,每次至少半小时,但接电话的往往都是家长,学生几乎不说话。整个算下来,大概只有三成是自己有主见的,七成都是由家长或老师做主。

就在林宏打算与同事打道回府时,他突然得到消息,此前一位已经确认报考复旦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在最后一刻修改了志愿,并且没有在系统关闭前告知招生组,学生改主意很正常,但在事先确认之后改主意却不跟我们说,还是头一次遇到。当时在咨询期间,一旦确认他报考,我们就不会再鼓励后面的学生填,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计划用完了,如果再让人家填,那就对不起人家。可是现在,连后面有没有人填都不知道,很可能造成宝贵名额的浪费。

林宏后来得知,让这位考生改变主意的正是他的母亲,孩子和他父亲都喜欢经济,我们接触下来,也觉得他很适合,但他母亲是医生,一心想让孩子读医学,并且在家里很强势,最终还是让他报了北京的一所医科大学。林宏对此痛心不已,我们之前在聊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其实根本不想学医,而如果他对医学不感兴趣,未来几年会学得很痛苦。

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关系到地方政府、中学、班主任最后的成绩

对于炒得沸沸扬扬的抢生源大战,林宏早有耳闻,现在招生几乎把所有重点都集中到分数上了,恶性竞争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大学,都只知道分数这一样东西,但其实招生涉及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兴趣和志向以及是否能与大学的风格、气质相互匹配。

林宏坦言,即使在招生过程中试图用这些打动学生和家长,结果却是大多数人并不买账,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到底怎么发展甚至都不是那么关心,只是在考虑兜里有多少钱,就要买多少菜,并且要在这些钱作废前,买到最好的菜。

同样残酷的还有学生周围的环境。我们是不跟清华北大竞争的,不光是因为分数,更重要的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关系到地方政府、中学、班主任最后的成绩,虽然我们很不乐意看到,但是事实的确如此。

志愿者说

派去年的状元去跟今年的状元对话,很有优势

清华大学毕业的赵鑫,高考那年取得全省约前40名的成绩,加之彼时还是估分报志愿,没有经历过两所高校的激烈争夺。而去年和前年,尚在清华读研的他,以招生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各省招生组的成员,通常会有一位招生组长,全权决定招生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人选。招生老师会从多个院系进行挑选,数量上必须满足在该省几个比较大的重点高中都有人蹲守。宾馆里也要有人值班,随时接受咨询、来访等等。赵鑫所在的招生组,约有七八位老师,十一二名学生志愿者。

招生工作很重视从身份上拉近距离派驻到各省的招生组成员,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绝大部分就是当地考出来的。派到某个学校蹲点的人,和这个学校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毕业生。尤其去年的理科状元,今年派他参加招生,跟今年的状元对话时,未必有什么清华在校学生的光环,比较接近师兄师姐的状态。赵鑫笑言,这种对话语境很有优势,你懂的。

出分后第一时间,招生组就会拿到成绩。不少人好奇,考生的信息为什么那么快会被泄露给招生组?赵鑫解释,排名靠前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当年年初的自主招生、特长计划、领军计划等各式选拔,联系方式并非泄露,而是早就被留存下来了。特别是前十名,个人信息、有没有加分等等,都很清楚。

拿到名单后,招生组会最早争取没有两校加分的学生。如果看到有隔壁学校(即北大)的加分,我们的判断是他会更愿意去隔壁。即使上了我们的线,也基本不会去争取。赵鑫将其定义为两校之间的默契,总还有个底线嘛。

家长们很快就能意识到主客关系的转变,变成多边谈判的专家

在赵鑫看来,清北抢人波及的绝不仅仅是考生本人。对高中来说,大概是喜悦里伴随着烦恼。一所小规模学校,出一个状元可能能够争取到其中一所高校来年校长推荐名额、自主加分优惠等政策,但可能同时面临另外一所学校的威胁,甚至可能会因为学生和高中未达成共识而受到高校的惩罚。

对考生家长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极致体验。在赵鑫的印象中,除了极少数,大部分高分考生的家长,很快就能完成孩子上了清北线好开心到我应该端出一种什么样的姿势才能在三所高校(清华、北大和港大)的博弈中取得最好结果的心理转变,速度令人惊讶。

家长们很快就能意识到主客关系的转变,变成多边谈判的专家,抛出无数条件专业随意挑是肯定要满足的,奖学金之类也要事先谈好,包括无条件续发(新生奖学金一般是分为4次,在每个学年开始时发一部分,除了第一次外,其他年份均要求上学期不能有不及格科目,这是我在校时清华的奖学金规定。)保证孩子在大一、大二结束后有无限制的转专业权限除此之外,赵鑫还听说过诸如解决北京户口、确保毕业安排在XX工作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

在奖学金方面,清华北大默契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数年前的高考状元是2万元,前10名也有,会少一些。某些院系比较有钱,还会按自己的水平再发放一些,仅限于此。有家长参照港大的奖学金标准狮子大开口,但港大的性质不一样,他们是包含学费生活费在内,我们相当于纯粹的奖励,遇到这样的要求我们是不可能同意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