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回应读高职报道:人大曾证实身份_高考新鲜事_高考报考-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中青报回应读高职报道:人大曾证实身份

发布时间: 2016-04-11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就《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一文引发的争议,中国青年报昨晚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做出回应,称当事人的人大资讯系本科毕业生身份由江苏高职院校提供并多次予以证实,乔先生本人也这样自我介绍。

该校作为一级组织,记者予以采信。但中青报在回应中也坦承,在刊发前就乔先生的身份没有更周密核实,编写中存在疏漏,待真相完全清楚后,整个采编流程的任何问题,报社都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中青报介绍,经人民大学方面核实,乔先生在人大存有学号和身份证号,但具体材料因装修及搬家原因遗失。

中青报透露,报社编委会非常重视此事,目前仍在调查过程中,有关调查进展将会及时向读者通报。今天,就媒体披露人大一毕业生回炉读高职一事,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发表致涉事媒体的一封公开信,要求报道此事的媒体要撤下原有资讯链接,刊发更正信息,对这一事件进行澄清,并消除相关负面影响。当事记者则要就报道不实内容进行公开澄清及道歉。(记者许路阳)

附: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发表致涉事媒体的一封公开信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2015年8月3日,贵报11版(职业教育)头条刊发了名为《端着铁饭碗,内心仍不安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的报道,署名作者为贵报记者王素洁。

读罢此文,既喜且惊。喜的是同级同学勇敢地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仍然端着铁饭碗的我们不由得大声喝彩;惊的是如此可亲可敬、堪为表率的同级同学,却无一人识得。

感谢乔东同学,感谢王素洁记者,感谢《中国青年报》,让毕业五年、天各一方的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同学聚会。这次聚会的主题是:寻找乔东,寻找资讯人,寻找资讯专业教育的共同回忆。

抱歉,乔东同学,我们并不认识你。

报道中提到,你来自鄂尔多斯。可是,2006级本科生仅有两位内蒙古女生。我们在想,要是有这么一位蒙古大汉,毕业分别时候难免又要多喝醉几次。

报道中提到,你旁听过高等数学。我们必须承认,高等数学的确是一门头疼的课,不少同学曾为此通宵达旦复习,原因只有一个高等数学是大一的必修课,两学期总计8学分,堪称本科期间第一大课。把必修课学成了旁听课,举重若轻的你难怪能做出如此勇敢的人生选择。

报道中提到,你一毕业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我们为你感到高兴,因为每一位同学的人生进步,都会得到大家的祝福。但是,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就跟我们分享这个喜讯呢?21岁本科毕业的你是否已经到了法定适婚年龄呢?

我们害怕错过这样一位特立独行而又勇敢坚定的同学。但是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答案,乔东本人提供的学生卡显示为其他类别,属于非全日制本科教育范畴,包括临时到人大进修、网络教育旁听等情况。可以确认,人大资讯学院2006级本科没有名叫乔东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2006级(2010届)本科共有142人,男生共30人,其中资讯学专业男生4人。这群男生每天一起学习、生活,军训场上为全院女生搬运西瓜,运动场上精诚配合、力争第一,毕业期间体会别离、抱头痛哭。我们一起生活了四年,把资讯一家人、我们爱你们的口号喊得响亮,可惜,你未曾见过,也难以体会。

抱歉,王素洁记者,我们并不认可你。

不论我们现在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我们始终珍视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珍视资讯学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院训。这就是我们,一群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的毕业生,曾经学习如何用资讯呈现事实、用笔触挖掘情感、用思考探索未来;这就是我们,并非所有人都从事资讯行业,却都喜欢阅读资讯、关注资讯,对一篇稿件评头论足,对一个说法咬文嚼字,对一个事实刨根问底。对我们来说,接受四年的专业资讯教育,意味着资讯就是一种对客观事实极度尊重的价值、一份履行社会公器职责的责任感。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王素洁记者的报道有太多不实之处,采访过程充满了片面和不专业的行为。试举两例。

其一,对于乔东名字这一最为基本的事实,记者本人语焉不详。报道刊发后,我们几经打听,联系上了王素洁记者,询问采访报道情况。王素洁表示,她确实电话采访了乔东本人,文中内容都是采访所得。当被追问为何2006级本科生都不认识乔东时,她回答称乔东改过名字;被追问乔东的曾用名时,她回答称我不知道,正在核实。试问,如果连被采访人的姓名都无法核实,如何确认其接受采访时描述的细节?报道内容如何立得住脚?

其二,采访只采纳了一个信源,缺少证据说明乔东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就学。在与王素洁记者的沟通过程中,她告诉我们,确实打电话采访了乔东,也向江苏某职业技术学院核实相关情况,均说明乔东人大资讯学院毕业。试问,作为一位2012年入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为何不直接向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求证这一情况?为何不从公开的资讯学院网站上查看毕业生名单?为何不让乔东本人出示人大的毕业证、学位证?

抱歉,《中国青年报》,我们必须质疑你。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拥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在资讯业内,《中国青年报》的许多报道都得到广泛赞扬,《冰点》特刊更是中国资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版面作为范例,讲述许多《中国青年报》前辈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引发社会讨论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的毕业生,我们曾经以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工作为荣。但是,我们必须要质疑,这篇报道的刊发,与我们印象中的《中国青年报》全然不符,报道的选题、编辑机制已经失效。

我们都知道,作为职业教育版的头条,这篇报道一定经过了选题讨论、编辑审核、排版、审校、签发等诸多流程。如此对比强烈、具有噱头的资讯点,在编辑部讨论选题时是否经过了反复论证、研究选题来源的可信度?在准备报道、组织采访时,是否思考过核实信源、全面客观?版面编辑在改稿、拼版时是否考虑过对报道内容进行补充核实?值班领导签发时是否对报道内容进行认真审读?

这些疑问,答案无从知晓。但是从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倾向明显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只能判断,贵报的选题、编辑、签发的层层把关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报道之后的社会影响看,这篇报道已经成功地制造了资讯话题,吸引了相当的社会注意力。仅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结果达到323000条,两天内已经有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多个大型网站转载。从网友的评论看,新浪转载的一条资讯下就有近600条评论,有许多戏谑、嘲讽甚至攻击资讯专业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篇报道不仅对中国人民大学及其毕业生造成了困扰,更对数十年来广大资讯学者、资讯工作者苦心建立的资讯专业教育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乔东本人对冒用身份一事公开道歉。

二、该报道作者王素洁就报道的不实内容进行公开澄清及道歉。

三、《中国青年报》撤下原有资讯链接。

四、《中国青年报》刊发公开更正信息,对这一事件进行澄清,并消除相关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资讯学院

2006级本科同学会

2015年8月5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