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高考改革足迹 高考改革,"定义"教育未来_综合资讯_高考资讯-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回顾高考改革足迹 高考改革,"定义"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 2016-02-04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更深远的影响

改革倒逼中小学和大学更新教学形态,对社会运行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考核、选拔形式的变化,不仅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校园秩序的重组,更给现行的社会运行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浙江、上海的高中,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大为不同,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开始全面实行“走班制”。

从目前上海高考的语、数、外加上物、化、生、政、史、地6门选一的“3+1”,变成2017年起的高考3科加上学业水平考3科成绩的“3+3” 模式,意味着原本多数时间坐在同一间教室内上课的同班同学,现在各有各的课表。课间的全体学生大走班,成了校园每天流动的新景观。

在中学阶段实行走班制,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也让教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在不断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过程中,高中教育不断趋近个性化培养。

高考改革的“威力”,也向下、向上延伸。

随着综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加大,一些小学、初中提早动起来,自去年开始,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代替传统的评价与教学方式。考场变身“采摘园”,考分变成“小星星”。“乐考”轻松了孩子的同时,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快乐的同时不脱离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何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一个个新课题摆在老师面前。

不分文理科、选考科目自由组合的新规,对大学的招生录取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本专业设置选考科目,如何为不同科目背景的学生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种种新问题,都需要经过高中和大学的集体讨论。2015年2月,上海市37所本科高校公布了不同专业(类)对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让已经入学的2014级高中生及家长在选科时心中有数。

高考改革的影响还深入社会肌理。

上海目前已建设了1514个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为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岗位。据介绍,上海多数区县街道社区都已建立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有专人负责整合社区资源,可以与学校、实践基地共同管理和创设活动项目。带领小学生去参加手工制作,去体育场馆协助教练做助教,去“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做讲解员……便是上海市打浦桥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提供的项目清单。

既增进社群与学校的互动,也帮助学生加强“公民教育”,这些走出校门的教育很受欢迎。但如何避免“走过场”“刷学时”,如何与教育体系无缝对接,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些创新的举措能否在全国推开,似乎依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社会组织完善程度等各方面的局限。

更个性化的未来

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人格的完善养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跑道”

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其余29个省份也陆续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围绕高考的改革不曾停歇。有进步,也有艰难。此次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滋生猫腻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种“联考”并被放在高考后进行,上海等地将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职高专招生另辟新径,异地高考已松动……教育变得更公平、更高效,是不争之事实。

促进区域、城乡平衡,是前进的方向。通过改进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分配仍然不均衡。看清差距,才能认清中国教育的现状,才能明晰改革方向。尽快实现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优质均衡,让人期待。

增加学生选择权,成为未来的趋势。减少必修,增加选修,人人拥有不同的课表,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跑道”。有效的改革,能改变延续多年的人才评价体系,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高分”意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地发展个性,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和定力。此外,还应落实高校自主权,这样,大学根据自身发展、定位,个性化选拔人才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引导素质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唤醒灵魂深处更高贵的自我,是比成绩、成才、成功更为深远而有意义的目标。由“招分”向“招人”转变,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

教育即生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