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作为全国19000多个工科专业的代表,本次公布的相关专业在参与认证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据悉,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将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同时,认证结果在行业及企业内有较高的权威性,在部分行业工程师资格考试或能力评价中享有不同程度的减免和优惠。
2006年,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十多年来,我国以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支撑了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工程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转变。
我国846个工科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 机械类专业名单 |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机械工程 |
| 2 | 浙江大学 | 机械工程 |
| 3 | 东南大学 | 机械工程 |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机械工程 |
| 5 | 清华大学 | 机械工程 |
| 6 | 北京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 |
| 7 | 华南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 |
| 8 | 北京科技大学 | 机械工程 |
| 9 | 西安交通大学 | 机械工程 |
| 10 | 吉林大学 | 机械工程 |
| 11 | 浙江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 |
| 12 | 北京交通大学 | 机械工程 |
| 13 | 东北大学 | 机械工程 |
| 14 | 昆明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 |
| 15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 |
| 16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机械工程 |
| 17 | 长春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 |
| 18 | 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 |
| 19 | 天津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 |
| 2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机械工程 |
| 21 | 温州大学 | 机械工程 |
| 22 | 青岛科技大学 | 机械工程 |
| 23 | 山东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5 | 合肥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6 | 华中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7 | 西南交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8 | 大连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29 | 天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0 | 太原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1 | 湖南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2 | 燕山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3 | 重庆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4 | 西北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5 | 太原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6 | 长沙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7 | 沈阳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8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39 | 安徽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0 | 武汉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1 | 贵州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2 | 江苏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3 | 湖北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4 | 湘潭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5 | 兰州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6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7 | 河北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8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49 | 浙江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0 | 河南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1 | 河南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2 | 湖南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3 | 广西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4 | 四川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5 | 西华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6 | 西安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8 | 西安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59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0 | 沈阳建筑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1 | 上海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2 | 江苏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3 | 扬州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4 | 南京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5 | 浙江科技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6 | 安徽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7 | 安徽工程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8 | 安徽建筑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69 | 福建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0 | 厦门理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1 | 汕头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2 | 西南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3 | 西安工业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4 | 陕西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5 | 大连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76 | 东北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77 | 天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78 | 太原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79 | 昆明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0 | 沈阳工业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1 | 山东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2 | 燕山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3 | 华中科技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4 | 天津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5 | 太原科技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6 | 西南交通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7 | 兰州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8 | 江苏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89 | 湖北工业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90 | 西安理工大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91 | 华东理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2 | 北京化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3 | 大连理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4 | 浙江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5 | 郑州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6 | 南京工业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7 | 兰州理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8 | 沈阳化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99 | 常州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0 | 浙江工业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1 | 四川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2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3 | 中国矿业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5 | 青岛科技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6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107 | 吉林大学 | 车辆工程 |
| 108 | 湖南大学 | 车辆工程 |
| 109 | 北京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0 | 长沙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1 | 北京交通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2 | 同济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3 | 合肥工业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4 | 西南交通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5 | 大连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6 | 江苏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7 | 厦门理工学院 | 车辆工程 |
| 118 | 河北工业大学 | 车辆工程 |
| 119 | 大连交通大学 | 车辆工程 |
| 120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 |
1.标注为*的为目前不在有效期的专业,共计51个。
2.所列专业均有通过认证的有效期,详请查询认证协会网站http://www.ceeaa.org.cn/。
3.专业名称为专业的当前名称,有效期内曾用其他名称的,详请查询认证协会网站http://www.ceea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