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讲 文言文阅读_家长必读_高考总复习-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讲 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 2009-08-31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四讲 文言文阅读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试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括理解B和概括分析C两个能力层级。具体就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以及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结合全国各地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尤其新课标卷,实词含义、筛选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必考内容,其他各项都会交替出现;由于高考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所以句式理解往往会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尤其会隐藏在翻译题目中。

高考题型依旧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形式,综合分值一般在18到22分,所占比重比较大。另外上海、湖南卷等文言文阅读最近采用了归纳内容要点主观题型,应该引起重视。

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辨识。文言虚词的选择考查常常采用存同求异的形式,也就是辨别筛选出同一词语意义、用法不同或者相同的项;筛选排除两个条件中的某一条件往往可以降低试题难度,提高正答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般不单独命题,在用法方面多关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会影响翻译和断句也须关注。

信息筛选和概括评价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方式有下面几种:信息的筛选和要点的归纳是否正确,多采用主题词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观点相结合,必须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表现形式为边叙述边评价,筛选辨别一定要结合内容仔细分析理解,不能无中生有,亦不能望文生义乱译字词。

【考点透视】

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常见,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这是限制条件。能力要求是理解。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和多种语法功能,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必须和特定的语境结合。

1.明确实词范围

教学大纲规定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不要简单以为常见文言实词指的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的120个常见文言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所以,凡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都应当算作常见文言实词,一些中学生尚未阅读过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也应当属于此列。

2.掌握实词知识

复习备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1)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②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③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

⑥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2)注意实词单双音区别。

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今为一个双音节词,就必须分开来理解。其他如虽然故事等。

(3)掌握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实词多义常和词性变化关联:

①词的本义。即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弓,动词)。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具备比喻修辞的固定特征。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借助语境暂时的借代修辞产生的意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又如巾帼代指妇女。

⑤词的假借义。假借义因为通假产生的意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4)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通假字,就是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

(5)掌握实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考生要掌握如下常见现象类型: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臣活之(使活)。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⑥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为王)。

⑦名词用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⑧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⑨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⑩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1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其中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的区别关键在于名词后面是否已经有了对应的句子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的刃后面只有名词相如,所以必须或用作动词。

(6)还要注意掌握偏义复词现象。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中的害、入、姥三个字是重点。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虚词的理解领悟得注意两点:一是常见,二是在文中,这是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理解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虚词的词性;虚词的语法功能;虚词体现的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

《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7187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