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复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有益的尝试_示范高中资讯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孙复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有益的尝试

发布时间: 2009-07-28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搜狐教育博客:孙老师,这次北京大学提出,在自主招生时采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你怎么看这个做法?

孙复初:采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我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对于一个推荐生是不是优秀,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学习、品德如何?

首先,作为培养学生3年甚至6年的中学,当然是有发言权的。

其次,他的同学、老师乃至低年级的同学,都有发言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校长当然代表中学,代表同学和教师看法的综合,这样一种考试,有中学师生对一个同学至少3年,乃至6年的观察,这比一张试卷来评分更合理。

我记得1950年,我从当时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来改称南京师范附中),我们当时有100多个同学,对于班上哪个同学素质最高,水平最高,还是有大概一致的看法的。

当时我们参加了两次高考,一次是华东地区的高校去招生,包括上海、浙江等地的学校; 然后是华北地区去南京招生,包括北京天津等地的高校,我们又考了一次。

班上很多同学都被录取了,还有一些同学是同时拿到了两个片区的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被录取的同学,和同学老师心目中公认的应该上大学的同学,是没有太大出入的,没有太多争议,这说明高校录取和教师同学评价基本吻合。

搜狐教育博客:现在媒体上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您怎么看?

孙复初:我想说说十几年前,我参与清华保送生的选拔时的一些体会吧。当时,选拔保送生的程序是:中学把保送的学生的材料寄给大学,详细介绍考生的考试成绩、各方面表现,像三年的成绩、高三的成绩、各方面的表现、是否学生干部、思想品德、组织能力等等,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是年级前几名;大学经过考察后,把打算接收的学生的材料交给本校在该省的招生组老师;招生组的老师拿着这些材料,去学生学校,通过笔试或者面试,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如果笔试面试都通过,就表示认可录取这些学生。

保送生的制度延续了好多年,出现一些弊病:

1、 招生组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在和其他高校在该省的招生组老师碰到一起,谈起来有些家长为了报送孩子,会给招生组老师做很多工作,请吃喝、游山玩水、送礼物,甚至是黄金,明白地说,已经存在受贿问题了。

2、清华招生组老师说,有的中学并不是推荐最优秀的学生,而是推荐一些处在高考边缘、甚至可能无法通过高考的考生。发现这个情况是因为清华大学在保送生进校后还会有一次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的保送生成绩很差,甚至低于全校考生平均分。

也就是说,有些学校出于一些考虑,比如提高中学的录取率,比如收了礼物,等等,他们并不会推荐真正优秀的学生。

清华发现后就不给这些学校保送资格,再后来教育部也压缩了各高校的保送生名额。

这也已经是腐败的问题了。

所以从这段经历看,现在一谈到综合素质评估、一谈到中学推荐,大家就担心,会不会这样推荐的学生就会多出一些权势子弟,会不会出现挡不住的腐败?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

搜狐教育博客:对,所以现在教育的公信力、校长的公信力相对不被群众看好的大环境下,实名推荐会不会陷入有名无实,反而给腐败提供温床,所以许多人就提出不如不折腾了。

孙复初:回到校长实名推荐这件事上,如果能把这个想法很好的操作下去,屏蔽掉各种腐败的话,还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比一张试卷考察学生要好。理论上,是比较好的一个想法。毕竟高考,通过一次考试来选拔,还是有很大偶然性的,可能错失优秀人才。

但要把这个想法做好,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中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不是上级任命的,这样,不管多大的干部、多硬的条子,他都能顶住。

当然,并不是说另眼看待干部子弟,如果干部子弟优秀,当然也能推荐,关键是公平公开,把推荐生的材料公开,让公众来判断,进入群众评议的阶段,群众的各种意见都可以提,如果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后,腐败最怕的是透明。那就敢这么做(校长实名推荐)。

而且,区别于以前的保送生制度。以前保送生,只需要中学的学校公章,现在要求校长签字,要求校长用信誉担保。如果被揭发出来,这个校长连续推荐的都是后门生,那他不仅无法继续获得高校的信任继续推荐,甚至可能在当地都待不下去了。

中国留学生,要到美国大学,都需要教授签名写推荐信,如果连续推荐的都是很差的学生,别人就不相信他的信誉和能力了。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当教育公信力低下,公众对选拔人才的程序、机制充满怀疑的大环境下,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找到比过去更好的办法,解决好各个关卡,屏蔽掉各种腐败。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公正透明,这是我说的第二点。

比如,所有推荐生的材料必须公开,可以在报纸、其它媒体,由校长给出自己的推荐理由,公众有充分的时间去考察和评议,允许有意见,有争议,甚至有公证单位收集意见。

这种公开讨论、群众监督,不仅仅是围绕几个推荐生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对教育内涵的讨论。

比如复旦大学用10门考试选拔推荐生,这作为高校的一个尝试,用自己的标准去选拔他们认为是人才的学生,这无可厚非,但许多人就有意见,认为高校不应该只选全才,像钱钟书、吴晗这样的偏才天才如果参加全才考试,肯定通不过。但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来说,他们完全有权利这样去考、这样去选。

我还是支持北大作这次尝试,因为总要有力量去抵制所谓的公信力丧失的教育现象,不能因为担心腐败,担心有杂音,就不敢去尝试。

我们要相信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相信这些声音的力量,从前面一些教育丑闻的最后解决来看,就是这些声音起了作用。

我认为,只要程序公开、材料公开,在公众的关注、监督、讨论下,什么是人才,怎么推荐人才、谁来推荐人才、如何选拔人才,什么是素质,如何进行素质教育,都会是越辩越明的。

因而,所有腐败的行为只要放到公开、透明的程序化操作下,放到公众监督之下,都能被击碎。

我们不能眼看着腐败却无能为力。当腐败暴露出来,群众舆论有所反映,领导决策层也能看见,并调整处理方法。 并不是没有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