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堂:《纪念刘和珍君》赏析_高一语文学习方法_高中频道-查字典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一语文课堂:《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发布时间: 2011-08-04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2、总体思路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