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海淀区一模文综测试历史试题评析_北京高考信息_北京高考-查字典北京高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2007年海淀区一模文综测试历史试题评析

发布时间: 2007-04-06   来源:查字典高考网

综观整套试卷中的历史试题,概括起来讲,“四个基本”、“一点遗憾”。

“四个基本”是:题型、题量、赋分、难度基本与高考一致;所考内容基本为学科主干知识;年度重要时政热点基本覆盖;所附答案基本规范无误。

“一点遗憾”是:选择题由5个小专题组成,没有出现单一试题,所考知识的覆盖率有限。2006年高考结束后,北京考试院历史学科有关负责人曾多次强调今后要出现单一历史试题,最大限度地扩大文综卷中历史学科考点的覆盖率。下面就各题分述如下:

选择题部分:

(第12――14题)

【点评】本组题目由三道题组成,是文综卷中第一组历史题。本组题目的思想立意是中外交往史,属于文明史范畴,文明交往史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高考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始终没有间断过,理应成为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本组题目从能力角度看,重点考查了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不同阶段中外交往中重要事实因果关系的能力。

第12题引用了目前历史地理学对古代“丝绸之路”变迁认识的一段材料来创设问题新情境。一方面通过引入学术界对古代“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教材的缺憾;另一方面,作为文综考试中的第一道历史题,用历史地理资料创设情境,也适应了学生思维从地理学科到历史学科转换的需要。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西北丝绸之路的原因很多,比如教材中提到的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水运交通的发达以及材料中所谈到的北宋以后我国北方气候日益干燥,不利于长途旅行等因素。本题难度不大。答案为C。

第13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郑和下西洋没有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原因的理解和认识,考生要想正确认识郑和下西洋没有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就必须调动新航路开辟动机的相关知识,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动机,而新航路的开辟则是经济动机,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此题虽然考查的均为教材中主干知识,但能力考查的力度较大。答案为B。

第14题选取“理藩院”、“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三个与外交有关的机构,勾勒出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性质的逐渐变迁。题目跨越的时空较长,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生而言,题目有相当的难度。答案为D。

(第15、16题)

【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本组题目正是围绕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而设置的,其立意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因素去深层次理解释读历史上的文化现象。

第15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地图,从中提取蕴含的解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准确解释历史的能力。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就有“左图右史”的说法。文综考试以来,几乎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都会有图表试题的出现,因此,必须引起广大高三师生的高度关注。本题两幅地图均选自中学历史教材以外,但学生只要注意到唐宋诗人分布图的最大变化是“由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了东南沿海的江浙一带”就会迎刃而解。答案为B。

第16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古代统治者与佛教之间关系,特别是“三武灭佛”的相关历史,正确判断中国古代统治者多次打击佛教的原因的能力。古代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佛教来统治人民,但有时佛教的过度兴盛(泛滥)又会带来一些诸如浪费资财和劳动力等消极现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也正是古代封建统治者多次打击佛教的主要原因。答案为A。

(第17、18题)

【点评】本组题目的思想立意是有关美洲地区的历史,突出了区域文明史的考查。区域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以及它们之间的碰撞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第17题思想立意是美洲文明与世界其它地区文明之间的碰撞。从能力角度重点考查了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最后一个选项中“英国独占”这一重要词语即可。答案为D。

第18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辨别同类历史事件异同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只要能把提干表述语理解转化为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社会背景的相同点,然后调动相关历史知识就能正确做答,本题难度不大。答案为A。

(第19――21题)

【点评】本组题目由三道题组成。其思想立意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史,正好迎合了当前我国、特别是北京地区的课程改革热,因此,本组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充满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堪为本套文综卷中的精品之作。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刚刚结束的“两会”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许会成为今年高考文综命题的重要素材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19题是围绕19世纪中期,我国近代专业教育兴起的原因而设置的,其立意是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19世纪中期,我国近代专业教育兴起实际上就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由此可见,本题从侧面迂回考查了洋务运动这一主干知识。答案为B。

第20题主要考查了晚清以来,即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历史。回答问题需要考生再认再现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历史,认识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答案为D。

第21题的思想立意是引导人们关注时政热点,即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迎合了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热潮。三十年前,“文革”刚刚结束,文化教育领域百废待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努力下,高考制度才得以恢复,三十年来,高考制度为我们选拔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抚今追昔,这不能不说是命题人的用意之所在。答案为A。

(第22、23题)

【点评】本组题目是文综卷中最后一组历史选择题。本组题目的思想立意仍是今年的时政热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劳动力和就业问题。但值得赞赏的是命题人打破常规,跳出我国历史上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窠臼,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从历史上英、美两国解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角度来切入正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第22题依托圈地运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主干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圈地运动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明确叙述,需要考生分析理解,所以,这一点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正确解答的思维“瓶颈”。答案为C。

第23题围绕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设置的,其立意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借鉴。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以工代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知识,想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过关。答案为D。

非选择题部分:

(第37题)

【点评】法制建设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题以法制建设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再现能力;回应了史为今用的理念。

第(1)问从我国古代秦汉两朝法律制度切入,考查了考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关于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点可从材料中获取,难度不大。题目的难点是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本质区别,由于所引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近代法律,所以考生在回顾教材相关内容后,还须归纳概括,然后才能得出正确认识,这无疑是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2)问旨在引导考生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尽管解题所需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跳跃性较大,但由于《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属于教材的主干知识,多数学生应该对此知识比较熟悉。当然,由于审题不清,对题目关键词“立法成就”把握不准,肯定会有考生把《1787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错答成《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第(3)问侧重考查了学生对近代中国改良派和革命派有关法律制度方面实践活动的再认再现能力。尽管试题从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的法制建设转入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制实践活动,思维跳跃性较快,但难度不算太大。

从今年北京文科《考试说明》增删知识点情况看,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专题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第39题)

【点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和谐社会作为一次全会的主议题,把和谐社会推至最高点。和谐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层执政理念的继续完善,而且也是本届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交卷”。本题的立意契合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一道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其中,前两问是历史题。

第(1)和(2)问主要考查历史上中苏两国经济建设中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其中第(1)问从正面考查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与手工业和谐发展的史实;而第(2)问则是从反面再现了苏联发展农业过程中的失误,这一正一反,目的在于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功能。

(第40题)

【点评】第40题也是一道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其中,只有第(1)问是历史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大省,也是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是山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题正是以山东作为切入点,把政、史、地三科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能力的立意是考查学生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归纳整合近代史上为收回山东权益所做的努力。题目所呈现的材料对学生的思考起了正确的导引作用,所以,解答的难度不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